118 改革(1/2)
“皇上,臣还有一件事,臣以为江南商业繁茂,尤其是江东一隅,尤为繁盛,农田少、桑田众,臣稍微了解了一下,朝廷每年从江东。也就是苏京杭一带收取的赋税就多达两百多万,乃是我大明赋税重地,因为商业发达,以至于每年粮食都要从外省调拨,就湖广一省,每年东调的粮食就多达两百多万石,眼下湖广北部才刚刚恢复生机,只有湖南一地尚还可以支应,臣想在江西、福建等地推行农庄制度,收留那些南下的北方难民,为朝廷耕种,增加粮食产量……”
“大将军想推行农庄制度,何为农庄,朕只知道祖宗创立了皇庄,先帝的时候也几乎全部废除了,这个农庄是什么?”朱慈炯也是询问起来。
“农庄就是皇庄的民间转变模式,由朝廷出面,招揽流民,施行耕种,他们收上来的粮食,由朝廷负责以统一价格征收存储,以备调用,他们在缴纳一定赋税的同时,可以获得利润,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则安抚了南下的百姓,二则解决粮食匮乏之患,三则稳定了市场粮价,乃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按照旧制,比如说今年松江府出现了灾情,那就周围几个州府调拨救济,这里面需要一个过程,就算是办事官员尽职尽责,这申请、调拨、下达、转运,先要上报朝廷,朝廷在下达州府,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还有些地方官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在意,直到灾情扩大,无法稳定的时候才会禀报,以至于就会出现百姓无粮可用,民间粮价顿时抬高之迹象,还有官员与奸商勾结,从中牟利,建立农庄的同时,可以在各府筹备建立粮仓,将存储的粮食及时的调拨。”
“可是大将军,刚才你不是说了吗,江南桑田众、粮田寡,如何建立农庄呢?”朱慈炯继续问道,也是在向曹变蛟学习。
“皇上,臣以为可以将各地宗亲藩王的田地收回国有,组建农庄,恕臣之言,当年天下各地藩王,于朝廷而言,毫无用处,论血脉亲情,与皇上也是相距甚远,就拿最近的福王来说吧,福王之父亲与皇上的皇爷乃是异母兄弟,那福王的与先帝不过是堂兄弟而已,而福王的儿子与皇上您的关系那就已经是三代之疏了,皇上对他们可能感受到亲情,无也!就不必说什么潞王、靖江王、周王了,他们与皇上的血脉追寻,那还得从太祖太宗年间算起,属于八代以外之疏了,先帝之时,朝廷的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多达数万人,吃的是朝廷的赋税钱粮,却从来没有为皇上分忧解难,国事维艰,该抛弃的也就要抛弃了,臣先前曾经进言,收勋贵为军,为朝廷效力,除了亲王、郡王之外,其余人在从军年龄之内的需要为朝廷征战,否则贬为庶民,臣以为当该实行了!”
勋贵,是曹变蛟最痛恨的一类人,除了造人啥都不会,朝廷还要花钱养着,有什么意义,曹变蛟是个务实的人,不想做这种无意义的事情。
“若是如此,那就依照大将军的意思行事吧!”朱慈炯对那些藩王是毫无感情的,除了自己的姐姐长平公主和弟弟永王两个人,朱慈炯对其余人根本没有任何情感,何谈舍不得的呢,所以他很是赞成曹变蛟的举措。
“再者就是爵位制度的沿袭,在流民之乱开始,各地藩王都是饱受摧残,至今除了湖广三王以及靖江王、益王之外,其余藩王都已经流散各地,臣的意思给他们恢复爵位,却不分拨田地,为了显示朝廷的恩德、皇上的仁慈,可以每一个亲王领白银一百两,每年拨发粮米三十石,给他们度日,其余宗室勋贵,分拨田亩,这对于一般百姓来言,已经是小康之家,衣食无忧了,对朝廷来说,也不是多大的负担。迫使他们去自力更生,不再依靠朝廷的俸禄度日,此后朝廷也就不必承担如此重的支出了。”
“可行!”朱慈炯再一次点头应道。
“还有,臣建议改组通政司,也不能说是改组,而是转变其职责,通政司次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并无实际作用,此职权过轻,臣建议将通政司加职权监管天下贸易的机构,在朝廷之中,由通政使总揽全责,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知事襄理,于各府设通政司经历,统计各州府县的粮谷、茶叶、食盐、食油、布匹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领域的价格波动,每月统计之后上报通政司,通政司进行总结,就可以因为做到防患于未然。臣举荐由詹事府朱继祚担任通政使总揽大局。”
“还有臣建议朝廷改革币值,自天启朝之后,民间白银流通越来越少,铜钱价值越来越低,当年先帝想给辽东调拨军饷,都没有银子,商业繁盛,白银流通越来越少,储存不足,难以支应流通的需求,臣建议,发行纸币,重铸银钱,稳定银钱流通,避免出现经济崩溃之势……”
“大将军……这些事情朕不懂,还是由大将军主掌,交由内阁定夺吧,你们商议好之后,将奏书呈送上来就是了,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朕都支持大将军。”
曹变蛟也能理解,让朱慈炯一个在深宫之中生活了十几年的小皇帝来理解这些事情,确实是很困难的,他读的是经史子集,对于很多事情,都根本难以理解,就比如说银子,他连见过的机会都不多,因为他压根就不需要用钱,什么都是安排好了的。
“臣遵旨!”曹变蛟也是不再言语了,怕继续说下去,朱慈炯就要疯了。
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大明朝的中兴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