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2/4)
部交付使用,整体搬迁也随之完成。在地皮交换中取得的武重旧厂房,李氏将投资十几个亿,拟建二幢三十六层的办公写字楼,十幢十六层的商业铺位,三十幢二十八层的小户型的青年公寓。由于李氏集团,已有先期投资,武重旧厂房又占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一,政府拟建大型住宅区,就绕不过李氏集团。经过多轮商洽,谈判,协调,初步达成协议,李氏集团拟建的二幢三十六层的办公写字楼,修改为办公综合楼,楼层与幢数保持不变,十幢十六层的商业铺位,修改为十幢二十八层的商业铺位和高级住宅楼,三十幢二十八层的青年公寓,修改为三十幢四十层的廉租房和低价房。
另外,李氏与企业的地皮交换,是工业用地交换工业用地,武重旧厂房,若是改为民用住宅楼和商业办公楼,须要向政府补交一定比例的用地价差,补交款随着幢数和层数的增加,而随之增加。李氏因政府的要求修改,在原来商业铺位的基础上,新增的高级住宅楼,虽然售出收入归李氏所有,但不足以抵销,廉租房和低价房的建筑成本,此是吃亏之一,青年公寓被取代,无房可售无收入,此是吃亏之二,补地价随楼层增加,此是吃亏之三。在商言商,利润高于一切,吃亏吃到亏老本的程度,高人自然不肯爽快签约。
政府表示补交的用地价差,可商榷,但不能免除,地方财政的年收入,还不如李氏集团的年利润呢。当初武重旧址的地皮,通过国家企业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无偿划拨,如今政府却无权无偿收回,政府征地,要像企业家一样付征地费,政府拆迁,要像地产商一样付拆迁费,即使是修路架桥之类的公共交通,市政基础建设,倘若运气不好,遇到比钢铁还硬的“钉子户”,跟政府部门死磕到底,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政府作出让步。
李氏集团认为不是不能免除,是不愿免除,人怕出名,猪怕壮,看在眼里的肥肉,磨刀霍霍,只想狠狠宰一刀。后来,政府又表态,整个大型住宅区的所有建设项目,全部由你独家承建,项目大,投入大,利润也大,所需费用现在由你支付,在未来的收入中扣回。
但李氏集团在中部地区的投资策略,却是速决速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了钱,就走人,不想投入太多资金,打持久战,国际金融形式,瞬息万变,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说爆发就爆发,若是将所有鸡蛋放入一个蓝子,一旦鸡飞蛋打,则会一夜倒笠(倒闭)。况且其他三分之二面积的地皮,属于职工宿舍区,和棚户区,两区的房主,贫贱者最精明,九头鸟最狡猾,一个个都是难缠的角色。民营企业家,宁愿多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公家和集体,存在诸多或明或暗的可操作性,机动应变灵活性强,却尽量避免与市民做交易,涉及到个人重大利益,市民往往寸土不让,殊死抵抗。
再说,位居中北路的武重,从青鱼嘴到洪山体育馆,旧址占地800多亩,再加周边地区的200亩,整个大型住宅区拟用地1000亩,建设项目巨大,建筑投资巨额,工地周期漫长,哪个私营房企敢一口吞食?用地范围涉及水果湖社区,双湖桥社区,高家湾社区,姚家岭社区,东湖社区,项目工程还牵扯着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社区综合治理,原本是政府的本职工作,兴建廉租房和低价房,就是改造工作的配套市政工程。兴建一个大型社区,往往由政府与多个地产商共同开发,因为政府只给予空壳政策,不填肉充血进行财政投资,而所有建设项目的所需费用,全部让地产商独家承担,自负盈亏,不是双方同等承担资金投入和市场风险,所以此前涌跃报名的地产商都望而却步,政府想空手套白狼,成了是政绩,败了没损失,合作的地产商却要落个血本无归,商人岂能甘当冤大尾巴白狼?
公开招标,没地产商响应并追随,退而改为和李氏集团协议招标,却在补交地价上发生分歧。李氏集团想按与企业商谈地皮交换时的地价计算,2003年是地产低潮,开发停滞,尺土寸金。政府要按协议签署时的地价计算,2006年是地产升温,开发热潮,寸土寸金。两种地价计算的差额,在百万之上,李氏自然不能接受,等于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利润缩水,采取拖的措施,反正地皮已在手,不改变用途,就不必补价差,即使不起楼建房,趁地价上涨,囤积居奇,将来转让也有暴利可图。
现在政府却又借故将烫手芋头,当绣球抛给李氏集团,即使建廉租房有15财政补贴,即使工程利润大到30,李氏集团也不会伸手接过来,没有铁齿钢牙,怎么去啃下这些老骨头?
双方胶持着,事情拖了下来。这些是高层机秘和商业机秘,小民百姓自是无渠道详解,纵然闻听各种小道消息,也是猫说猫路,狗说狗道,真假莫辩,消息反复,来源不一,信与不信,皆是虚幻。李氏组织人深入武重宿舍区和棚户区,与住户或购买,或置换,不是想将其他三份之二的面积,也纳入集团囊中,再建房售卖,而是低纳高出,转手倒卖,因为政府的改造工作,迟早会实措,届时会有别的地产商掺与进来,地皮在手,房子在手,地价飞涨,不涨?李氏集团来自香港,炒作是行家里手,组织人炒地皮,炒房,也必须要它涨,想亏本都难。
袁秋华所在小院的前后左右,早已是李氏集团名下的产业。李氏集团财大气粗,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