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 百家争鸣(1/2)
科技园建设在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波士顿州附近的128号公路园区和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三角园区都是成功的典范。
它们依托著名大学群,形成创新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专家及生产者在复杂的科技之间相互学习和调适,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实验、市场、科技、地方机构、大学之间交流互动,加快人才培养和使用,出人才、出产品、出创新,这是科技网络建设的成功案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加大力度,设立各种项目,给科技人才提供研究机会。其中学术与工业联盟资助机会计划成为科学技术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帮助知识和技术成长,获取市场成功。
类似的项目,还包括工程教师实习计划(engineering faculty intern),提供工程教师到行业实习和创业的机会。这一计划为工程教师进入实业界提供资助。
(七)全球创新创业竞争时期
进入全球创新创业竞争时期,从国家创新战略和教育战略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于科学、工程(engineering)、数学方面的人才更加重视,并吸引和保留外国人才。
美国国土安全部于2012年出台政策,用于吸引和保留外国人才,将拥有学科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签证持有人的毕业后实习期签证延长17个月。
像book这样的公司可以通过“向类的毕业生提供培训”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美国继续工作29个月的时间。
“好,太好了!这事就交给爱卿领衔,然后制定相关计划,然后立刻推行下去!”李陵大赞此策甚妙,这令他想起了曾经道听途说的上述有关美国的各种人才计划。
他不知道,就是李陵今天的这番话语,不仅大大削弱了西岐,砍掉他们的腿脚,同时也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提前到来大商。它基本上形成了华夏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华夏历史的发展。
是华夏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华夏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这里没有孔子、老子、墨子,但他们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却在历史的强大惯性下,依然在大商形成了。与“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不同,大商招贤纳士的人才吸引计划,是李陵“高瞻远瞩”的结果。
当然,两者相同是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物质的丰富反过来助推了文化的繁荣,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得以钻研学问。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同样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不同,大商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前者还需要将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而大商的士在社会身份上,本身就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些知识分子都是宝贝,李陵有清醒的认识,重视人才的他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而且李陵不仅重视人才,还注重培养人才,重视教育。他知道不仅是大商,就是更发达的汉唐,也存在知识垄断现象,这令李陵十分痛恨。这样不仅导致人才少,而且会形成门阀政治,皆因人才出于垄断知识的高门大户。
夏商周时代,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
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
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
李陵自然要打破这个制度,兴办学堂,广收寒门学子,让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大商的儒家,以六个专业人才抱团而立,六个人传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lún_lǐ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儒家分有许多派:
六人之一老大的理论和孔子类似,都是“仁”,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主张统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