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节 军人本色(3/5)
部分都涌向南京,光是上海的人口,就从战前的350万人锐减至此时日占时期150万人。由于南京也并非久留之地,只能成为难民们的中转站,因此到南京的难民又跟着撤向苏北、皖南、浙北的军队一起离开南京。不止如此,连南京的本地居民也被大规模地迁走。南京在战前共有100多万人口,此时还有55万左右,其中城区人口约38万。蒋纬国心里很清楚,在原先历史上,国民政府和指挥守城的唐生智在撤民这件事上做得很不好,才导致那么多平民落入日军魔掌,另外,南京马上要变成战场,这座城市就是一座军城,军人是第一,甚至军人是唯一,不需要平民,所以他很坚定地要求南京市长马超俊组织南京居民和涌入南京的苏南别地居民全部撤离南京。马超俊有些为难地道:“南京现在的交通非常紧张,没有那么多车船啊!”
“没有车船就用两腿走路!”蒋纬国坚定不移地道,“哪怕爬也要爬走!让苏北、皖南、浙北当地政府过来接人,准备好粮食、衣物、药品接济难民并拿出及时有效的措施安顿难民!谁在这件事上玩忽职守或掉以轻心,就是草菅人命!我要他的脑袋!”
马超俊点点头:“我明白,我明白。”
南京城外的道路上、野地上,漫山遍野都是洪水般的难民。难民们一步三回头,洒泪告别家乡,前往同国异乡的别地。战前苏南人口超过1400万,经过大逃难后只有400余万,减少了足足一千万人。在这同时,集结在南京的几十万国军也开始撤退,但也有人选择留下。
五天后,11月11日,蒋介石的办公室。
“纬儿啊…”蒋介石看着蒋纬国,“多少人啊?”他神色虽然在竭力保持平静,但明显按捺不住心头的复杂思绪,声音也微微地有些与众不同,以往那种临危不惧、临阵不乱的“领袖式镇定”似乎被别的什么东西给取代了。五天内,南京各集团军、各军、各师都陆续接到撤离命令(除了第77、88、99、100师),大军开拔,只看其中有多少人愿意留下保卫南京。
蒋纬国打开手中的文件,强忍住心头的热烈情绪:“父亲,包括第77、88、99、100师在内,一共有…八万五千五百二十四人留下来了。”
“八万五千多人?”蒋介石难以置信地睁大眼。
“父亲嫌少?”蒋纬国微笑着看着蒋介石。
“不…太多了!太多了!”蒋介石十分激动,声音有些发颤,眼睛也微微湿润了。
蒋纬国微笑着,但神色庄严,他跟蒋介石一样激动,一样感动,更加感到骄傲和自豪,为这些中国军人的忠诚和无畏而骄傲和自豪:“父亲!我们可以打赢的!不但打赢这场战役,还会打赢这场战争!您看,您的军队没有让您失望!我们有这么多忠勇的将士,还怕什么呢?实际上,愿意留下来的人远不止八万五千多人,其实高达十二万多,只不过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只要上过战场、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所以剔除了三四万人,很多部队都是整团整营地留下来的。父亲啊,我们可以打赢的!”
“说得对,说得对…”蒋介石愈发忍不住心头的激动。
危难之际,方显男儿本色;国难当头,方显军人本色!
张云原本是第128团第1装甲营第1装甲连副连长,第128团在与兄弟部队第918团、第813团、独立第8骑兵团、独立第2补充旅一起合并为第77师后,第128团被扩建为了第772步兵旅,张云成了连长,但只是步兵连,不是装甲连了,因为第918团和第128团的坦克、装甲车都消耗得所剩无几,第918团原本是装甲步兵团,此时是第771步兵旅第918机械化步兵团,第128团原本是机械化步兵团,此时则是第772步兵旅第128摩托化步兵团,全师也就这两个机械化、摩托化部队了。张云在事后回忆道:“…第77师被组建后,弟兄们无不踌躇满志、放手大干,四处招兵买马,由于蒋二公子在我们师,大家都想跟蒋二公子混,所以我们师在短短几天内就达到两万来人。那天晚上,郑旅长命令全旅六千余人集结,因为蒋纬国来了。我们很惊奇地看着脑袋上还包着绷带的蒋纬国,他看了我们一眼,然后一挥手,下令‘发钱,每人发两个月军饷’。我们都吃了一惊,先是很惊喜,这么好?果然跟着蒋二公子混有前途啊!但随即,我们心头不妙,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难道又要去打恶仗?估计十有八九是的。军需官开始给我们发军饷,普通二等兵七元钱一个月军饷,所以发了十四元,我是上尉连长,一个月军饷五十元,所以发了一百元(这里的军饷数字都是打折后的国难薪饷)。发完钱,看着议论纷纷、大惑不解的我们,蒋纬国拿起一个高音喇叭开始讲话,他说:
‘弟兄们!日本人马上就要打南京了!南京即将爆发非常惨烈的恶战!并且南京极有可能会被日军全面包围!也就是说,参加保卫南京的人,几乎是必死无疑的!因此,我父亲、蒋委员长下令,愿意留下保卫南京的人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人,可以走,并且走的人不会被处罚。现在,我按照我父亲的命令,给你们每人发两个月薪饷,不只是你们772旅,同师的旅、骑兵团、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兵团等所有人都是一样,也包括黄师座、钟副座和我本人。我是上校师参谋长,一个月一百二十元军饷,所以我刚才拿了二百四十元,黄师座是中将,一个月二百元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