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西汉万户侯》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西汉万户侯 () >> 第五十八章 善恶之论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99634/

第五十八章 善恶之论(1/2)

至于说晁补之口中说李斯乃是小人之儒,不过是他口中用来堵住辕固生的一句戏言罢了。

要说晁补之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还要从法家的诞生与崛起说起。

当初孔子死后,受魏文侯之弟魏成子邀聘,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晚年讲学于魏国之西河,在这里建立了子夏学派。子夏之西河学派实开后来齐稷下学派之先河。

这个学派就是法家之祖,其门生首先是魏文侯。

《史记》说:“文侯受子夏经艺”。

子夏的弟子中包括李悝、段干木、田子方、吴起,这些人都是法家的得力干将。

其中李悝(克)与吴起成为一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在中国法制史上,李悝是一位有开创意义的人物。

战国初期,魏秦两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对此后中国政治经济之变革与发展,所起作用甚大。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目的是变法图强,其政策一是重农主义,“尽地力之教”,二是法治主义,以法治取代礼治。变法使魏文侯时代的魏国在列国中首先臻于富强。

魏文侯时,李悝(克)先任中山相。后来又作过国相。

班固说:“李悝相文侯,富国强兵。”

李悝为国相后,审订诸国旧法,著成《法经》六篇。李悝《法经》为秦、汉以后历代法典之所本。

李悝所著《李子》三十二篇,列于法家之首,当由其门人所撰集。

因而李悝一向被公认为战国法家之始祖。

商鞅学术源出李悝。《史记》记商鞅携《法经》由魏国入秦,被秦孝公用为国相,以《法经》作为在秦变法之理论指导。

而后就是后来的法家的韩非子、李斯等人,可以说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法家在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

李斯辅佐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干了一件事情,就是“焚书坑儒”。

这也是晁补之反驳刚才辕固生儒家强大的话语。

法家的始祖李悝乃子夏之徒,学说大部分学自儒家,而后虽然自成一系,但追本溯源,仍然是儒家一脉,毕竟中国人自古就有寻根问祖这么一说。

可李斯却干了这么一件类似有些“欺师灭祖”的事情。

晁补之提出这些那可是妥妥的打脸了,当然了不仅是打脸,还是“啪!啪!啪!”不停的打,脸都打肿了。

当然了这些辕固生都可以一笑而过,可以不认,逼近了李斯等已经另著书立说了,不算儒家了。

可晁补之还问了他“性善论”和“性恶论”,哪个是正确的,这他就无法回答了。

善恶是最朴素或者说是最简单的世界观,当然了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所以几千年来,关于善恶的讨论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然而在儒学当中,孔子是谈论人性问题的第一人。

在《论语》中有两处明确的记录。

一处是在《论语·公冶长》中,据子贡回忆或转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另一处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虽然谈到人性问题,却并没有说明人性的善恶。

孔子说的性,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这可能与儒家主张的是中庸思想有关,所以性往善、恶两个方向发展都不太重要。

正因如此,后来孟子和荀子才可以发展出性善与性恶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而他们又都自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孟子是主张性善的,他首先证明人人都有向善的一面,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其次说明人有四端,且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孟子·公孙丑上》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最后,他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当然,孟子并不否认恶的存在,他这种是最为正统的儒家学说,也是符合大环境的,即,封建阶级的统治。

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争夺,这就是性恶论的根据。

性恶论形式上说凡人之性皆恶,实际却分王公大臣与庶人为两大类,士以上属知礼类,照荀子的说法人性原来是恶的,因为他们学礼与为礼,恶变为了善,这种行为善的人可用礼义来对待。

庶民百姓,属于不知礼类,因为他们不学礼不为礼,所以始终是性恶的,这种行为不善的人,必须用刑罚来制服。

荀子又分人为圣人、中庸、元恶三种。圣人能自动校正本性,制作礼义,中庸能够受教化知礼义,元恶不受教化不知礼义。王公大臣的子孙如不学礼义,应归于庶民,庶民子孙若学礼义,当归入卿相士大夫。

后来儒家出了一个“理学家”,“大牛人”朱熹,朱熹认为这孟子和荀子的理论都是“半截子人性论”,用“论性不论气不备”和“论气不论性不明”来分别批评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

当然了这些暂且不说,辕固生是纯正的儒生

状态提示: 第五十八章 善恶之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