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送走第一波移民(2/3)
设法传播个消息。建虏这次南下要屠城,百姓能躲的尽量躲远一些。““切记,不要让明朝官方注意到消息散播的源头是你。“
守序语气冰冷,如冬日寒风吹拂吹进了屋内。
“是,大人。“冷应澂脸色煞白,不敢抬头看。
高杰之死,意味着弘光政权的寿命进入倒计时阶段,守序的计划要加快了。
江淮之间乱纷纷的战局导致很多流民南下,在江北和常镇二府沿街乞讨,甚是悲惨。杨文骢开府库散了几百石粮食勉强没饿死太多人,但流民的长期生计问题就不是他一个兵备道能解决的了。这事甚至连首辅马士英都没办法。
茶农、桑农、丝户等流民里就有的工种很快齐备。丝绸、棉布织造和印染工人问题也不大,向日本和南洋的棉布生丝出口这几年断崖式下滑。
明末的城市里已经有很多专业的织户,经济萧条,这些无地的工人阶级是最惨的,很多人处于失业状态,衣食无着。只是因为江浙不比闽粤,没有成熟的移民条件,这些人才会在城里挨饿,卖儿卖女。
南洋和台湾不是唐僧取经的西天。闽粤之人下南洋,去台湾发大财的民间传说多的很。有明朝官方的帮助,移民招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江北流民中还有些铁匠、木匠、砖瓦匠等工匠想上船,具体负责招募工作的蔡元定也全部收下了。
孙临亲自去了难民营查验。
流民因为吃到稠粥,脸上显露出多日不见的欣喜之色。满脸漆黑的男孩女孩在流民营中捧着碗来回奔跑,露出天真的笑容。
属下有人向孙临提醒道:“大人,这里的人数明显超过了兵宪与他们的约定。”
孙临默然良久,“兵宪约定的是500户,不是500人。本官看那一堆人就是1户。”
青黄不接的时节,没有粮食,不知几人能活下去。
普通的工匠农户好办,像吴有性和薄钰这样有些名气的人如果不愿意就得使用一些特殊办法了,杨文骢少不得要找人联系太湖的水匪。
蔡元定在江北买下了数百名年轻女子,3两银子一人,廉价的让人只能长叹。江南士林对此议论纷纷,舆论给马党杨文骢的罪行又添上了一笔。
孙临这次没有坐视了,匆匆找到守序,明确表示反对继续购买女人。
守序有些生气,“江北四镇在防区内抢劫民居,杀人放火掳掠妇女,你们无力制止。甘肃团练总兵刘肇基和浙江副总兵黄之奎在江南因为抢掠而火并,刘肇基的骑兵说,四镇以抢杀封伯爵,他们怕个屁,你们也无力制止。我拿银子,买卖自愿,你们却要反对了?”
“大明之事不光坏在流寇,更坏在那些流将军之手。国主是流将军吗?”孙临一点没有退让,“龙友兄当国主是朋友,他同意你们在江南招募移民已是背负了莫大的骂名,请为吾兄考虑。”
看着眼前一步不退的明朝官员,守序无奈了。这次移民得孙临帮助甚多,他此前低估了买女人的影响会有这么严重,只能叫停蔡元定。
为了运走这些移民,守序借了金士英全部的沙船,数量肯定不够。南北大运河民间贸易断绝,现在光扬州一地就聚集了300多艘民船,蔡元定在此买下100艘稍大的船只,并雇佣船户,多数都是些单桅江船,价格不贵。长江上的船户一般都是以船为家,扬州的也不例外。
第一期移民4000多人,守序抽出船队中的4艘喇唬船,由吴志祥指挥,护送移民船队先走。老吴本来和恩佐一起在通报舰浈江号上搭班子,进长江前守序把他抽调到了内河船队。
吴志祥问道:“提督,移民船中大半都没有出海能力,无法航行到台北。”
“老吴你先不用管台北,把移民安置在崇明。再以崇明为中转站,用能出海的船向泗礁山转运。”
以平均素质而论,这次是台湾获得的质量最高的一批移民,万万不能有失。
这些平底船沿江而下难度倒是不大,只有镇江这一段航程的中的漩涡和急流需要格外注意,他们可以尽量贴边走。守序取出日历,现在是三月初,镇江至崇明顺流100多海里的航程不出意外一周能到。
“最迟五月中旬,你要把人全部转移到泗礁山。”再迟就来不及了,五月份很多明军溃兵会涌入崇明岛,守序不担心有大炮守卫的营寨,可这些移民就很难照顾周全了。只有到了泗礁山才能让人放心。
吴志祥皱着眉盘算,两个月的时间。守序这个要求其实挺过分的。海上看天吃饭,最约不得日期。泗礁山离崇明60多海里,用能出海的沙船和大江船至少也得3到4趟才能运完。
老吴也没多话,拱手道:“我尽全力。”
守序点点头。内河船队的几个指挥官中,现在只有吴志祥能让守序放心了。没有多少人的航海履历上会有到澳洲和新西兰的探险航行。
押运队以原淡水堡守备队为基干,并从陆海军抽调20多人,凑出100人,每艘民船分派1人。为了避免再节外生枝,人船编组齐备后,立即扬帆东去。
金山堡城头,守序目送移民船队出发,蔡元定现在成光杆司令了。
回到堡内,一位老朋友已在等着他,临清商人王士则。
守序拿起王士则带来的名帖,“登州一别两年,王老板一向可好?”
王士则泛起一丝苦笑,“这个世道,一家人太平活着就是好。”
“王老板说的对,”守序点点头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