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我要做门阀》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我要做门阀 () >> 第五百一十二节 希望之地(2)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99306/

第五百一十二节 希望之地(2)(2/3)

情,吃力不讨好。

费尽心思做了出来,未必能有什么作用。

只会招来治下豪强地主和富商的反感!

况且……讲老实话,整个天下,有这个技术水平,能够铸造出这样精确到分毫和铢两的度量器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现在可不是后世,大工业时代。

人类甚至连纳米、夸克也能衡量,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大小。

而在如今……旁的不说,能够加工一个重量为一个标准‘铢’的铜累的技工,全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

而能在一尺长的铜尺上精确标明‘寸、分、氂、毫’的人,恐怕不足十指之数。

即使是将条件从一铢放宽到五铢,把最小单位从毫变成分。

全天下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的技术工匠恐怕也不多。

所以呢,各地官员,索性就放羊了。

但张越知道,一套精准的度量衡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精确的度量衡,就无法进一步的提高汉家的工匠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

所以,工商署挂牌后,张越交给这个机构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制造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度量衡器。

桑钧听着张越的问话,连忙起身,拜道:“回禀侍中,下官与诸同僚,日夜不休,全力协作,又赖侍中授给文书与图纸,如今,幸不辱命,已制造出了一套度量衡器,愿请侍中一观!”

说着,他就拍拍手,然后,十几个吏员,便抬着一整套由铜、铁等金属铸成的度量器走了进来。

张越起身,看向这些大小不一的器皿。

走到它们面前仔细观摩和研究。

与后世之人的普遍印象不同,秦汉两代在度量衡的细分路上,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上限。

就像现在,出现在张越视线中的这四套不同样式的度量器。

在汉季,度量衡一分为四,分别被称为‘律、度、量、衡’,分别对应律器、容器、量器和衡器。

但其实,这四种度量器,系出一源。

它们都是从诸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黄帝制造的一种乐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龠!

于是,龠成为了中国自古以来最小单位的容器。

按照汉人的理解,一龠就是黄钟乐器之中最小的那根定音管。

按照当年北平文侯张苍规定的标准,一龠长九寸,直径九方,既20.79厘米长,直径0,72厘米。

这样的一根小管,当可容纳黍一千两百粒,其重量当为十二铢。

于是就这样完美的将度量衡统一在一个器物之上。

只是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

首先,黍这种作物果实颗粒,大小不一,重量不等。

虽然每一粒在肉眼看上去差不多,但当1200粒黍堆在一起的时候,量变产生了质变。

而这种龠又太大了,当人们企图用它为标准来计算其他数据时,随着单位的增加,偏差随之出现。

但任何企图废弃以龠为单位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

更是完全违背先王教训和诗书教化的大逆不道之行为!

书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先立算命,孔子曰:谨权量、审法度,废修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焉!

在古老的诸夏哲学来看,乐律是万物起源,一切文明和教化的根基所在。

它是数学的先驱,蕴含着先王无穷的智慧!

它是文明的火炬,照亮万事万物的光!

它能导人向善,它能指引迷途之人,回归正确的道路。

它就是信仰!

它便是诸夏!

任何企图否定这个理论的,在这个时代,等于自绝于天下!

而,另外一个作为关键衡量对照的黍也一样是不能否定的!

因为,这是先民接触到的第一种作物,是先民驯化的第一种植物。

在人民心里,黍代表着祖先的智慧和精神。

放弃黍,意味着放弃祖先,等于背祖叛宗,要被发左袵进山当野人!

所以,张越只能另辟蹊跷。

好在,后世的文献和考古发现,给他提供了无数灵感和帮助。

在新莽时期,王莽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在规则之内,做出了重要改变!

首先是,他大量制造了各种精准的度量器。

其次是,他在龠之下,细分出了两种更小单位的标准——撮和分。

一撮大约2.07毫升,一分约1.2毫升。

然后他规定了一分容黍六十四粒,在时代技术局限的背景下,完美解决了龠的标准和黍颗粒带来的问题。

张越摸着王莽过河,自然也有了思路。

在离开新丰前,张越让丁缓做了一个精巧的权衡——类似于西方罗马的等臂天平的称具。

然后,让丁缓进一步改进这种权衡,使之能够做到精确衡量六十四粒黍,在天平另一端放上细沙。

于是,重量的标准单位问题被解决了。

在此基础上,张越命令工商署制造,基于此数值的全新度量衡器。

此刻,望着眼前的这四套度量器。

张越伸手,轻轻的拨动了一下在最前面的,由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组成的‘律器’。

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官衙之中。

“参三以变,错综其数,先王之道美哉!”张越轻声说着:“故自古王者统业,先立算术以命百事!”

他回头看着官员们,语重心长的道:“诸君当要铭记先王之训,数为

状态提示: 第五百一十二节 希望之地(2)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