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百年战争(2/3)
。直到最近二三十年,关于舰船浮力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为表示船舶大小的标准。而20000石相当于后世的1200吨左右。在后世来说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纪,排水量1200吨的风帆战列舰绝对是国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达到两万石,装备有60门大炮,可以在无需补给的情况下在海洋上连续航行6个月,而且还可承受住较大的风浪,最高航速可以超过20节{指一个时辰航行60华里,相当于后世的8节多一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建造难度,也是相当之高的!
对于中世纪的生产力水平而言,这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大周共和国和东宋的造船工业,研究没有将风帆战列舰的建造工艺掌握到极致。这项工作从选择木材和伐木的时机开始,到木材的防虫、防潮,龙骨的铺设,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撑,船壳外皮和外层甲板的铺设,船壳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铁钉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门门的学问!需要长期的研究的实践,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制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风帆战列舰需要很长的周期。通常是两到三年,急造也要几个月,还不包括砍伐树木和阴干木材需要的时间。
所以造船的技术进步,也只能循着造船的周期,循序渐进的推进,很难用金手指拔苗助长。所以在共和百年到来的时候,传说中的“飞剪船”依旧没有出现。虽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经提出过“飞剪船”的设想——将船只的水下形状设计成最小阻力状,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状”应该小到什么程度?船只的稳定性怎么解决?船体有没有足够的强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风帆的强度够不够?
这些问题都需要反反复复的研究和积累,才能一一得到解决。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级这样的两万石风帆战列舰,就是大周造船业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随着“共和”级的首舰共和号缓缓滑入水中,前来观礼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阵喝彩声音。
“好一条巨舰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们还得多造几条共和级!”
大周共和国的元首武国诚满脸堆笑,常年的海上生活让他的肤色黑里透红,看上去非常的健康。他并不是武氏嫡流出身,而是武铁心的后代。算是海军世家,今年已经55岁的他,在大周共和国的海军中服役长达25年。几乎半生都在海上度过。最后以海军上将的军衔退役,转入了政界。
而当步入政坛的时候,武氏嫡流在政治上已经没落了。武义久的孙子辈不是huā huā gōng zǐ,就是对政治不大上心的资本家——义久派太多钱了!而且子嗣也不多,所以没有谁愿意去政坛和军界打拼。
舒舒服服的当个大资本家多好啊?
武义勇的后人倒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建树颇多,在陆军中有“一门五上将”,在政坛上则长期把持日本行省和渤海行省,也有几个元老。
但是“义勇派”始终有强烈的君主制倾向,让大部分的元老非常担心。所以武义勇的子孙从没有问鼎元首的机会。
至于武义信的后裔,则在北美合众国深耕。几十年间出了三个大统领和十几个议员。但是在大周共和国的政坛上,基本没有“义信派”的存在。
而且北美洲这个天选之国在大周共和国的大部分公民看来,都是落后蛮荒的代名词。只有在大周和东宋混不下去的失败者,才会飘洋过海去北美混饭吃。
所以在北美合众国混日子的“义信派”也不可能出任共和国的元首。
在嫡流“没落”的同时,武家的庶流倒是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所以连着几任元首,不是出自武家庶流,就是和武家的女婿或外孙。
而武国诚也借着武家庶流崛起的东风,在两年前的选举中获胜,成为了大周共和国的第二十届元首。
满脸堆笑,看上去非常得意的武国诚,此刻的心情却有那么一点郁闷。
因为让人不安的消息,正从西方传来!
几十年前被大周共和国迁去西方钦察草原的蒙兀诸部,居然奇迹一般的崛起了。本来四分五裂,靠着给大石帝国、金帐王国当雇佣兵赚点小钱的蒙兀人,现在有了一位天骄般的首领,名叫铁木真。在将原本四分五裂的蒙兀人聚拢在了一起,成立了大蒙古国,而且还重创了大石帝国和金帐国。在不久前,铁木真还率领大军攻入了西凉国,打得那帮天理骑士抱头鼠窜,缩回天门关内死守了……
虽然大蒙古国暂时还够不着大周本土,但是铁木真对西辽和金帐两国的摧残,也让西方市场出现了萎缩,销往西方的大周棉布和瓷器急剧减少。
与此同时,依附大周的奚王国的西部正处于蒙古人的威胁之下。作为宗主,大周有义务保护奚王国的领土完整。
而且现在统治着奚国和蒙古国边境一带的几个城主,还是武好古和萧瑟瑟还有次奥野的后代。
于私于公,武国诚都不能坐视不理啊。
可问题是……大蒙古国的地盘距离大周实在太远。
而且还不怎么靠海,距离最近的海岸线,还黑海……大周共和国的舰队要去黑海得走上60000多里!
如果考虑到等待合适风向的因素,一两年都未必能抵达。
另外,西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