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1/3)
殿内众臣各抒己见,不知兵事的高谈阔论,反正绕来绕去,都是自我推测,一点没有靠谱的答案,令得殿上坐着的皇帝刘宏颇觉无聊。
朝堂众臣唯一还算安静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将了,整个殿内倒是奇怪不已,知兵的一句话也不说,不知兵的偏偏满嘴吹着牛。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朝堂之中,论话语权最多的无疑是那些通晓经书的士人,而武将真正能插上嘴的却是很有限的。这一点,倒颇像后世那些根本不做事,就会满脑子想象用来吹牛的嘴皮子专家或者为了凑新闻净整不实报道的媒体,可以胡天海地的散播自己所谓证实的言论,而一直待在一线工作,深知事情真假的百姓却连个说话的地儿都没有。说来这些,也真是令人可笑之极,偏偏大多数人还十分相信,将其称赞为媒体主流。
却说赵忠见群臣依旧自吹自擂,殿内气氛让得身边的皇帝刘宏颇为无聊,已经打了好几个哈欠。知晓时机已到的赵忠便走到刘宏面前,和刘宏轻声耳语数句,直把刘宏说得脸色越来越差,最终在赵忠拿出那份伏泉所写信件,又在刘宏看信时于一旁添油加醋,很快便让原本只是狐疑的皇帝震怒不已。
只听到坐于殿上的皇帝刘宏怒喝一声“够了”,直把殿内众臣吓了一跳,纷纷噤声,抬眼望着殿上的皇帝,不知大家又怎么触怒了他,按照平日的习惯,这时候应该是刘宏意兴阑珊的离开才对,怎么会发怒呢?
“尔等身为朕之肱骨,不思为国尽忠,反因私利贻误战机,枉为人臣。”见众臣安静,刘宏指着殿下众臣狠狠喝骂,眼中还恶狠狠的朝宋酆、伏完处瞪了几眼,骂完之后又将伏泉那捷报扔向殿内,命赵忠阐述他适才所言。
赵忠得令,也不含糊,直接走入殿中,不理会群臣的怒视目光,将自己想到的伏泉和杨璇两人合谋,贻误荆州刺史赵凯率军围攻鄂县的猜测说了出来。他的言语之中,不断的抛出一些令人怀疑的片面的言论,若不知内情的人十有八九要着了他的道。
比如赵忠言语中有“赵凯率荆州军两万余人围城数日不克,而伏泉却可以数日里攻克”,又比如“零陵太守杨璇与赵凯不合,十有八九和伏泉联合,致使赵凯攻城不利,事后更是和伏泉一起上书弹劾赵凯无能”,以及“伏泉破城,言语明确荆州刺史赵凯无能,甚至上报战功,一点不提及荆州军之苦劳”……
诸如此类,等等不一而足,反正赵忠的话语明确了一个意思,这次伏泉之所以能比赵凯更快破城,其中有他和杨璇联合,一起拖赵凯后腿的原因。毕竟赵凯和杨璇不合,杨璇为了报复,完全有理由和伏泉联合,抢了原本属于荆州军的功劳。
至于赵忠如此说的佐证,却是那封信里,伏泉态度强硬,言语中明显透露出的对赵凯不满。而以刘宏信任伏泉的脾气,却也会信任赵忠这般诡辩,也是有缘由的。虽然赵凯身为赵忠族人,即使有着血亲的原因,但也不会如此简单的给他一州刺史之职,靠着权利给他一县小官都已经不错了,毕竟对于赵忠而言,上升至州郡高官的职位,他也不能做得了多少主。
因为这些州郡高官,是刘宏用来卖官聚敛钱财的,没有州郡六百石以上的官位,以及朝廷郎官甚至三公高位,这些令人盼望已久的官位,刘宏拿什么去卖钱呢?而赵凯在得到赵忠举荐后,就是送了大量财货给皇帝,比之他人高了数倍不止,直接就让刘宏认为赵凯比伏泉更忠心,再加上伏泉和杨璇所代表的身份,不由得不让刘宏惊疑,难道宋氏外戚在自己大力提拔何氏势力后,又寻求了外援?
想想汉代的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不就是外戚和外朝势力结合,从而是外朝势力大增,压倒内朝皇帝作为救命稻草的宦官集团吗?现在赵凯身为宦官集团的一员,在刘宏明确说明要尽快平乱的当口,被身为外戚集团的伏泉和士人集团的杨璇联合上书弹劾,甚至直言其无能,这怎么能让刘宏忍受?
再加上刘宏自小就当做至亲亲人对待的宦官赵忠在一旁蛊惑,所以诸般原因之下,他才相信这是伏泉和杨璇勾结,联合向赵凯发难的结果。毕竟宦官集团所外放的官吏里,赵凯身为一州刺史,他的地位在宦官势力里也算是举重若轻,这不由不让刘宏如此猜想。
伏泉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他为了防止赵凯联合宦官反咬自己一口,提前和杨璇一起上书为战事证名,甚至将事情经过写的清清楚楚,反弹劾赵凯,却被经手传递捷报的赵忠抓住了外戚和士人掺和起来的由头,带歪了事实,让刘宏生生的以为这是外戚和士人一起联手的结果。
说起来,这可真是倒打一耙,却又解释不清,毕竟伏泉忽略了杨璇是士人的事实,这个疏忽却是深深的刺痛了刘宏。因为刘宏最恨外戚如此,想他自幼就因为大将军窦武和外朝势力结合,对于宦官的党争里挣扎不已,所以对于亦内亦外的外戚当然防范颇深,因此一直不想提拔外戚。
如果不是因为伏泉的穿越,历史上宋氏外戚此刻早就因为刘宏不喜而彻底进入坟墓,甚至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刘宏都将外戚彻底搁置。没有后来的黄巾之乱,恐怕也没有何氏外戚的崛起,甚至之后何氏崛起,刘宏都不喜何进,因为何进是杨赐的弟子,天生和党人士人有联系,是他和外朝妥协的纽带,不然何进能不能做到大将军也难。
即使是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