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人血馒头(1/2)
三个望北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支牌.杨志身上还有王伦赠送的盘缠,这时也只好用了。逢州过县,买些酒肉,不时请张龙、赵虎吃,倒是相处愉快。
夕阳西坠,晚风送凉。三个在路,夜宿旅馆,晓行驿道。似这般,走了几日,来到大名府。
果真是中原繁华所在:
霭霭祥云,蒙笼紫阁;融融瑞气,迷罩楼台。举目青楼画阁,望眼绣户珠帘。金翠耀日,柳陌花衢新声巧笑;罗绮飘香,教坊乐所按管调弦。静坐香轿,佳人仕女;甩荡金鞭,公子王孙。集四海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异味,悉在庖厨。伎巧惊客耳目,侈奢长人精神。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黎庶尽歌丰稔曲,娇娥齐唱太平词。
原来北京大名府留守司,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势。那留守唤作梁中书,讳世杰;他是东京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相较儿子还得用。他也是个能人,将大名府治理的井井有条。
三人走在街上,见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诸多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街市的行人,有文弱书生、俏丽小娘、白头老翁、换齿稚童。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四下叫卖不绝,周遭吵闹不休。
“可到了大名府地界,这一路上可是辛苦!”张龙虽然是个昂藏汉子,可是这连日来赶路也有些吃不消。
此时杨志带着枷锁,歉意的冲着张龙、赵虎一抱拳。“一路上多蒙两位端公看顾,容当后报!”
赵虎也给杨志回礼,叹了口气道:“指使的大名谁人不知,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张龙也道:“杨指使只管宽心,早早在军中建功!”
三人正说话间,忽见路上行人多了起来,一起向菜市场涌去。
“到菜市口看春决去!蔡家兄弟都在!”
“快点!要不然没好位置了!”
“据说两院的全班人马都出动了,监斩官是梁相公。”
从人群中听了只言片语,杨志几人也知道出了什么事。杨志想起自是犯罪之身,神情低落。
“这大名府春决,三四年前,我也遇到一次。”张龙见了,连忙转移话题。“梁相公就坐在刑台正对面的看楼上,朱红血签一根根地从楼上扔下来。每一根签落地后,就有一颗人犯的头掉下来。”
赵虎也想起自己在大名府的见闻,对杨志说道:“非是这些人胆大麻木,不将性命看在眼里,而是去找药引去了!”
本来杨志还奇怪,为何大名府的人对行刑趋之若鹜,这时倒有些明了。
如今,大名府流传着一种避邪驱妖的习俗。凡是有人得了“撞克”,撞了鬼神,或被鬼妖缠身,巫婆神汉就给病人吃一种人血馒头。这种人血馒头是很有讲究的,必须从杀人刽子手那里获得。
刽子手行刑时,事先准备下很多馒头,杀人后,趁关喷血,将馒头都染了。据说,这种染了血的馒头就能驱驱妖避邪,百灵百验。由此,这种血馒头价格昂践。
“相传,这种人血馒头起源于蔡福蔡庆两兄弟呢!”
“蔡福,人称“铁臂膊”,北京大名府两院押牢节级,兼弃行刑刽子手;蔡庆,是蔡福的弟弟,任小押狱,也是一名行刑刽子手,生来爱戴一枝花,为此,都叫他“臁!
张龙赵虎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一段故事。
蔡福、蔡庆兄弟二人在衙门里混长了,见别的差事都油水不少,他们一个专事行刑的,没什么外快可捞。心里上很是不平衡,就也想捞点油水。
这天,蔡福蔡庆又去行刑。法场之外,跪着被行刑之人的家眷。家眷旁边堆放着一大捆烧纸,以便待人死后烧化。
给人烧纸,原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自古留传下来的习俗,蔡家兄弟司空见惯,压根儿就没拿这当回事儿。
过几天,兄弟二人去朋友家串门。朋友正给死去的亲人打烧纸。闲谈中,说起这烧纸的来历。
相传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可是造出的纸没人买。夫妻二人合计了一个办法——装死。蔡伦“死”后,妻子一边哭,一边烧造出的纸。不久,蔡伦“活”了过来。
蔡伦告诉众人,妻烧的纸,在阴间就是钱。他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小鬼,就把他放了……从此,蔡伦的纸,成了抢手货,人死后,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成了民间习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蔡福、蔡庆把这事入了脑子。他们想,我们的老祖宗蔡伦夫妻能使计促销自己的货物,我们何不从自身优势上做做文章?于是,搅尽脑法,想出了“人血馒头”一事。
他们自己兜售人血馒头是不行的,必须找人给推销。找谁?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巫婆神汉身上。当时缺医少药,病人又多,巫婆神汉应时而兴,成了病人的“救星”。二人悄悄地和这些人相勾结,共同编造出了一套“人血馒头驱鬼邪”的鬼话。
从此,巫婆神汉便用从刽子手蔡福蔡庆这得到的人血馒头给人“治病驱邪”。此法越传越神,越传越邪乎。蔡福蔡庆发了财,巫婆神汉也发了财。久而久之,竟然在民间流传开,成了大名府一带的“习俗”。
说这话,杨志三人便到了大名府刑狱司,张龙赵虎领了公文便与杨志话别。
当天,杨志心知梁中书没得时间提审自己,早早安歇了。
第二日,留守升厅,梁中书升堂问话。两个公人解杨志到留守司厅前,呈上开封府公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