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都是生意(1/2)
克劳福德与尼尔森关于柴油发动机和拖拉机底盘生产计划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两三分钟后,他们就达成了共识,暂时不将苏联人的需求列入“胜利”计划,仅在补充备忘录里作出相应说明。
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尼尔森还是克劳福德,都觉得上个月霍普金斯从莫斯科带回来的那份由斯大林提供的物资援助需求清单并不足以作为制定“胜利”计划的依据。用尼尔森的话来说,霍普金斯这个前联邦救济署署长绝对是被斯大林当冤大头给忽悠了。
而克劳福德,作为一名参与过多次对外武器援助工作的老手,对那份清单上的庞大数字倒没什么太大感觉。相对于目前苏德战争的规模,3200架飞机、4000辆坦克,20000挺机枪什么的也不算太过分。但是,和目前绝大多数陆军军官一样,他并不相信苏联能像霍普金斯所说不仅能经受得起德国人的这拨攻击,还能给对方以沉重打击。
毕竟在1941年8月这会儿,从苏德战场传回来的都是坏消息,苏联人还没有任何能挡住德国装甲大军的迹象。
在斯摩棱斯克,德国人刚刚肃清了包围圈里的苏军,红军第16、19、20集团军几乎被全歼。通往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大门——叶利尼亚已经落到了德国人的手中。在乌克兰,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四个集团军80万人已被切断了退路,困在了切尔尼哥夫、基辅和涅仁的三角地带,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大部分美国军方人士都觉得斯大林极有可能抗不过希特勒的这拨瞪眼,说不定不到今年冬天就得跪。所以对苏援助只是摆摆姿态而已,到时候只要像苏芬战争的时候他们援助芬兰人的那样,象征性地给点破烂就好。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个月2号,罗斯福发布了“解除苏芬战争后对苏联4000万美元存款的冻结,并允许苏联政府用这笔钱购买所需战略物资”的命令的话,克劳福德都不会来提醒尼尔森应该将苏联人的需求纳入“胜利”计划的考虑范围。毕竟这4000万美元物资的性质不通过,并非“无偿援助”,而是苏联人自己掏钱买的,不大好拿破铜烂铁来糊弄。
“罗伯特,你今天上午忙吗?”与尼尔森达成了一致后,克劳福德正准备告辞,却被约翰拦住了。
“还行吧。怎么,中午你要请我吃饭吗?”和约翰认识了这么多年,克劳福德对他的性格非常了解,说起话来也随便得多。
“没错,咱们好久没有一起吃顿饭了。”约翰爽快地敲定了中午的饭局:“地方你来定,最好简单一点,下午我还要去趟白宫,不能迟到了。”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你这边完事了直接来找我好了,我的办公室在三楼东边的第二间。”说完,克劳福德起身向门口走去。
送走了克劳福德,约翰又接着就“胜利”计划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与尼尔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比如,关于飞机制造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令尼尔森头疼,航工制造业的老板们也颇为挠头。从去年年底开始,几大飞机制造公司为了争抢一些小公司的技术工人开撕过好几次了。
“约翰,现在技术工人有多稀缺想必你心里也清楚。照目前这种形式,别说罗斯福定的年产4.5架的目标了,就算是计划原定的2.86万架,能不能完成也很难说。”难得找到了个“同病相怜”的难友,尼尔森忍不住跟约翰诉起苦来。
“我懂,去年一年上马了那么多家大型飞机制造工厂,没有一家是能做到满负荷运转的。”约翰也叹了口气,“沃斯堡的航空工业基础算是好的了,我们休斯飞机公司在那的工厂,至今产量都没超过设计预期的70。有些车间开工率连五成都不到。”
“要我说,你们现在这种靠兼并来扩大技术工人数量的做法,见效是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国航空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就这么多,都被你们几家瓜分了,也还是不够啊。”尼尔森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归根结底,加强技术培训,扩大技术工人的队伍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约翰挠了挠头,“你以为我们想不到吗。我这边辛辛苦苦投入资金、场地、设备培训出来的工人,人家只要把日薪调高5美分,就能轻轻松松把人挖走了。谁会费力不讨好,给对手培养工人。”
最终,约翰与尼尔森的讨论结果是,由他自愿出钱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开设几所技工培训学校,承诺在1942年底前培训出至少1万名技术工人。并且,这几所培训学校还不是挂在休斯飞机的名下,而是直属于军工生产委员会。
作为回报,尼尔森则大笔一挥,将这些学校的实际运营权委托给了休斯飞机公司,并将“胜利”计划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项目——为物资接收方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属于“售后服务”的一部分)也交给了这些学校。
表面上看,约翰这是又做了回雷锋。其实,无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已。反正建培训学校的那点投入,和获得稳定的技术工人补充来说完全不值一提。更何况,尼尔森还投桃报李,送了他一枚通往未来国际市场的大门钥匙。休斯飞机完全可以借此将自己的烙印打到那些自身无力组建航空工业的国家身上,培养他们购买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好习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约翰都赚大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当他一开始试探性地提出成立一个独立的基金会来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