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妒忌(1/2)
第五百七十一章妒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这句话的含义是:当一个树木高于如果一颗树木高于整个森林,那么大风来的时候必将摧残它;如果堆积物高于堤岸水流来的时候必先冲刷它。
告诉我们不在一个团队里不能太标新立异太突出自己,虽然自身很优秀但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
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应虚怀若谷,团结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这句话诞生三国时期,充分的展示了三国那个乱世中,人性暴露胡来的‘妒忌’是对于人才多么大的一个扼杀。
妒忌这个情绪有多恐怖,足以恐怖到毁灭人性。
而在心理学中,忌妒和对抗的心理基础是占有的yù_wàng,而不是发展的yù_wàng。
通俗地讲,占有的yù_wàng是关注如何去占有一块蛋糕中更多的份额,而发展的yù_wàng是研究如何做出更大的蛋糕。
好妒者认为,人只要占有了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获得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感觉,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好妒者往往是属于自我评价很低的人群。
忌妒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正确认识自己的忌妒情感,自觉避免消极行为是可以做到的。
正确价值观中的好妒者应该把别人的成功,别人的“好”视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挑战,从自我发展中提升自我价值感,而不是试图以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
而通常大部分的好妒者,都把诋毁,毁灭他人的成功,当成是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表现,这是人性中最黑暗的地方。
在妒忌这种情绪中,本质一样但却表达不一样的情绪,叫做羡慕。
羡慕的状态是‘别人好,我也想变得跟他一样好,最好是我们都很好。’
而妒忌则是‘他好,我也想变得跟他一样好,但最好是我好,他变得不好。’
这两种本质一样的情绪,走向了两个极端。
同行相轻就是妒忌的最佳表现。
除非一个人天才如李白,如同十几岁就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那种天纵奇才,才不会被人妒忌,因为连妒忌的勇气都没有。
但是这种人,几千年也就寥寥无几。
大多数天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妒忌这种情绪影响,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因此也扼杀了很多人才。
这种情况,在任何时代都是常态。
张艺眸尽管被誉为龙国‘大导演’但是依旧没有逃脱这个命运,之前张艺眸的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也没有引发同行的嫉妒,还都宣称他是‘为国增光’。
怎么今天《英雄》一上映,就引来一边倒的恶评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部电影将会改写龙国电影行业的格局和模式,进行一番新的产业转型,而这种转型,是让之前稳定的市场经历大波动。
龙国电影近些年已经习惯了传统讲故事的电影模式,观众也喜闻乐见了,而且这种传统电影模式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回报高。
作为一个影片稀缺的大国,虽然龙国电影市场还未开发百分之一,但是因为人口的关系,对于影片的需求是很大的,每年不到八十部的电影满足不了目前的电影市场,所以只要有电影上映,就会有票房,属于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是这种稳定的分蛋糕行为,对于整个电影市场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达不到饱和,就没有新的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进步。
所以这些年龙国的电影市场一直处于没有发展的状态中。
以票房为准,1992年是龙国票房最高峰,年产票房达到32亿,之后便一路下滑,从1994年开始,进口国外大片则是最大的票房来源,而国产电影一再萎靡。
1995年,全面票房不足10亿,直接下跌百分之三百的票房。
之后一直到2001年,票房一直稳定在9亿左右。
主要原因就是,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电影产业整个的不思进取。
西方电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文艺类电影市场萎靡之后,商业电影崛起,直接带动整个行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当年也遭受过部分传统电影的攻击。
因为触碰到了行业的根本利益,对于龙国现在的电影行业来说,每年10亿左右丶票房,足够这些电影公司瓜分了,而且每年还瓜分不完。
但是经过《英雄》之后,这种新的工业电影类型到来,会刺激新的票房产生,票房刺激下的电影多样化,给之前那些电影公司会造成巨大的麻烦。
第一投资风险变大了,之前投资的电影基本没有超过1亿龙币的影片,唯一一个特例就是《鸦片战争》谢晋导演在1997年拍摄的一部重要影片,投资高达一个亿,但是由于市场原因,赔钱了,不过这部电影的意义不能用票房来衡量。
剩下的投资比较大的一陈恺歌的《荆轲刺秦王》为首6000多万,姜文的《鬼子来了》三千多万,还有张艺眸的《活着》三千多万,但是这些片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是奔着赚钱去的,而是为了拿奖,这几部影片都不是为了赚钱拍的,所以投资商是为了留住大导演才拍摄这种大投资的影片,来赚取口碑。
因为这样这些大导演获奖之后,在国内影响力大,能够抗票房了,再拍一些小成本电影赚大钱。
但是《英雄》出现以后,出现了一种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