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陶器(1/2)
从那以后,人类吃饭就开始用盐了。天然取回的盐都是白色方形的结晶体。晶体粒虽然说不大,可相对于人的嘴来说就是大块头了。吃饭时嘴里里噙上那么大一块盐粒,进食很不方便。而且这盐少用一点可以提味助消化,吃多了嘴里又苦又涩反倒吃不进东西了。于是口妹就想了个办法,用石头将盐粒砸碎,碾成粉末。吃饭时将食物沾着盐吃。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发明锅,所以还不存在往饭里撒盐的情况。
可吃饭沾着盐吃时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把盐盛在哪里呢?那时人类还没有发明盛物的器具。起先人们吃饭时就把盐捧在手里,很快人们就感觉这样很不方便进食。于是人们又把盐放在树叶上,可是秋天叶子枯萎了,盐又放到哪儿去呢?
姜忽然想起自己去看望赤松子时,曾经从赤松子修炼的地方拿回两块大火煅烧过的红色硬块。那硬块是扁平的,很适合用来盛放东西。于是姜便把它拿出来交给口妹。口妹把盐放上去正合适。口妹就问姜:“这硬块是哪儿来的?”姜便把这硬块的来历说了一遍。口妹听了,便问:“这么说那赤松子修炼的地方这硬块还有很多,是吗?”姜说:“是的。”口妹便道:“那你再去多取一些回来好不好?”姜问:“做什么?”口妹道:“有这两块我俩用来沾盐吃是够了。可族人们还没有东西盛盐呢。”
姜一听,自责道:“瞧我这个人类之帝光想着自己,倒把别人给忘了。你说的对,我们是该帮人们解决一下盛盐的器具问题。”口妹道:“那我们就去取硬块吧。”姜说:“这倒不必。我观察过这硬块,是泥土经过大火煅烧后变成的。我们也用泥土捏成扁平的泥块,再用火煅烧一下就行了。”口妹惊讶地道:“真的吗?那我们快做吧。”
于是姜和口妹来到九黎氏外边的河边,用河边的泥土捏了不少扁平的泥块。有方的有圆的,满满地摆了一河滩。九黎氏的族人见姜和口妹在河边捏泥块,不知他们要干什么。都好奇地围上来询问。姜把捏泥块的目的给大家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让大家去捡柴禾,回头好煅烧泥块。
九黎氏的族人听了,便一窝蜂地跑去捡柴禾。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捡了小山似的一堆。姜和口妹把捏好的泥块放到柴堆上,然后点燃了柴禾。
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人们从大火熄灭后的灰烬中找到了姜和口妹捏好的泥块。泥块都已被烧成了赭红色。有的在大火中已经烧成了碎片,但还有许多完好的。人们捧着那些还完好的扁平硬块,高兴的又叫又跳。因为人类又找到一种制作器具的方法。
这就是人类制造陶器的开始。由于这陶器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后来人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改进它的造型。陶器便由平展的硬块逐渐演变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圆形容器。人们管这容器叫盆。再后来人类还在这盆底上刻上鱼虫的图案或人脸的样子作为装饰。在使用的过程中人类还发现,这盆不仅能放盐还能放水。在没有陶器之前,人类盛水只能用天然生成的容器,比如葫芦,竹筒等。可这些天然的容器形状是不可改变的,人类用起来有许多不便。至从人类学会制作陶器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作陶器的形状。这样人类用着就方便多了。
不过在炎帝神农氏的时代,陶器还算是比较贵重的器具。因为炎帝姜发明的陶器制作方法还比较简单。就是将捏好的陶坯露天堆放在柴禾上煅烧。这种工艺一次不能煅烧太多的陶坯。煅烧的陶坯太多就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如果煅烧的时间短了,则外面的陶器已经烧好,而里边的陶坯还没有烧成呢;二是如果煅烧的时间长了,等里边的陶器烧成,外边的陶器已经烧坏了。所以一次只能烧制数量有限的陶器。那时的人类能有一件陶器使用都当作宝贝似的非常爱惜。
就这样,姜一直在九黎氏以及周边部落呆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这才决定返回公孙氏部落。
这时口妹已经身怀有孕。姜不知将口妹带回去后,该如何面对在公孙氏部落等待着自己的原配妻子。于是便让口妹留了下来,委托九黎氏部落的族人照顾她,只说等她生完孩子后便来接她。然后姜便起身了。
离开九黎氏部落,姜便直奔涿鹿而来。至从他接任人类之帝后,姜便把公孙氏部落迁到了涿鹿。因为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无论往哪个方向走距离都差不多。这对他巡视四方的人类比较方便。时间长了,各部人类都习惯地把涿鹿看成了人类之帝的居所。
一路上还比较顺利。这一天姜来到了伯皇氏部落的居住地。这里离涿鹿已经很近了,再走几天就可以回到公孙氏部落了。不过姜时刻不忘自己人类之帝的责任。走到伯皇氏部落,他仍习惯地进去作巡视。
一走进伯皇氏部落,姜就感觉到部落里的气氛不大对。他碰见的人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人们远远地看见姜来了,都交头接耳小声嘀咕着,却不知在说些什么。人们虽然也纷纷走上前来向姜行礼问候,可令姜奇怪的是伯皇氏的族人见到他,并不象其他部落的人那样兴奋。一个个都是一脸沮丧,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
姜向围上来的人问道:“大家好吗?”众人听了都迟疑不答。半晌,才有几个上了年纪的族人含含糊糊地应道:“好,好,好。”那声音低沉,听来就十分勉强。
姜心中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