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可以预测的人事变动(1/2)
马在田野上缓缓而行,一个骑士从马上跳下地,用刀)e挖起一棵麦苗,小心地捧到宗泽面前。提供阅读
麦苗碧绿得像是由翡翠雕成,绿油油亮得让人心情舒畅。
拉停战马,宗泽接过麦苗,笑眯眯地看着杨华:“茂先,今年又是一个丰年。看得出来康王很重视农耕,在相州的这几个月他也没忘记播种。”
杨华点点头:“大人,今年的丰收还是可以预期的。不过,相州才多大点,河北残破,这么多兵马,仅靠相州一府产出也没办法支撑这么多军队。”
北今年是没指望了。”宗泽从马上跳下去,小心地将这颗麦苗埋进土里。面上全是欣慰的笑容,若不是他穿着一件大红官袍,还真像一个老农:“依我看来,现在北京张邦昌已降,皇帝已经大行,金人肯定不会再将河北各地归还我朝。北奴北归避暑之后还将再次南下,战争还是会拖下去的。要支撑河北战场,就得从东南、荆湖和四川调集钱粮。可名不正言不顺,大元帅府可没权利征调能各地的粮草。因此,康王登基之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杨华笑笑:“大人,我们不是联名劝进了吗?”
北京落入北宋手中之后,宗望大军走得更快,现在已经跑到深州,眼看就要进入河间。河北战役算是告一段落。宗望也没归还太上道君皇帝的想法,而河北诸路宋军畏惧金军,又忙着拥立新君,自然也没兴趣同金人作战。
现在的北宋乱成一团,而迎还赵这样的大事得集中全国的力量才能实现。
因此,大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军越跑越远。
河北战事也就这样了,这一场战争让河北元气大伤,宋军缺衣少食,战斗力急剧下滑。杨华的部队都是骑兵,对后勤依赖极高。而大元帅府也负担不起这样一支军队。因此,当战役结束后,杨华就命令李鹞子带先带着部队穿太行山回山西去了。
而杨华身边只带着一百轻骑,至此,河东镇勤王之役也宣告终止。此战,杨华最大的收获是从东京武库弄了海量装备,可以大规模扩军了。
他也非常想家。离家已经五月。家中地儿子女儿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可是。””供阅读””赵构登基一事牵动朝野。也关系着各路军事将领、朝中大员地未来命运。杨华迫不得已留了下来。准备参加完赵构地登基大典之后领了圣旨再回山西。
听杨华这么说。宗泽拍拍手上地泥土。起身道:“一般来说。群臣劝进之后。储君要推让三次才能继承大统。这是礼法。不能马虎。前几日。汪伯彦、黄潜善大人为了劝康王登基。甚至弄了个道士去见康王。”
“道士?”杨华有些疑惑:“关道士什么事。国家大事。不问苍生却问鬼神。糊涂。”
宗泽郑重地说;“也不能这么说。天意从来高难测。鬼神天意之事也不是说没有。存而不论。存而不论……为了说服康王那个道士把靖康二字拆开。弄成‘十二月立康’。以坚定康王地决心。”
杨华抓了抓头:“靖康二字一拆。还真是这几个字。不过。现在是三月。不是十二月啊!”
宗泽严肃地说:“可大元帅府是十二月立的。”
杨华有些无奈,看来,古代人都很迷信,即便如宗泽这样的人物也不免受其影响。
杨华:“宗大人,这次进相州,想必康王也会答应群臣的哀求了吧。”
该是了。”宗泽踩着马镫上了鞍子:“国事如此混乱,现在离秋末还有大半年时间。我大宋应该早些作好预防金人第三次入寇的军事准备,不能再拖下去了。我已经写信给康王请他去应天府登基。茂先,你也别急着回山西,先随我去南京吧。”
应天府就是北宋的南京,也就是现代的河南商丘。听宗泽说想请赵构去南京登基,杨华有些疑惑:“大人,东京虽然残破,却是我大宋的都城。实在不行,北京也可以啊,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去应天府?”
宗泽慈祥地看着杨华先,你虽然在战场上是个八面威风的大将,但政治上还是很幼稚的。北京虽然也是一座都城,可河北贫瘠,又直接暴露在金人面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再说,北京又是伪楚的都城,若在那里登基,天下人会怎么想?玉玺是张邦昌献上的,登基大典又在北京,难不成康王的法统传承自伪楚?”
“确实是这个道理。”杨华失笑:“其实张邦昌也是个可怜人,被宗望逼得做了皇帝。
好在他没有用皇帝的礼仪,又把玉玺和北京献给康王,如此才不至于铸下大错。我只担心,将来若清算起来,他怕要倒霉了。
以前在开封,杨华和张邦昌关系不错。虽然不齿张相公的汉奸行为,但从张邦昌的所作所为来看,也不是不值得原谅的。
邦昌可怜。怪谁呢,若是我,早杀身殉国了,何至于有今日之羞耻。”宗泽也是叹息。
杨华轻哼一声:“何不抗金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宗泽摇了半天头:“再说东京,东京虽然是我大宋的国度。可城中宗室子弟无数,康王若回开封,难免有人不坏好意,以至于生动乱。我的意思是,干脆去南京登基,也免得麻烦。国家政治混乱有年,是时候另起机杼了。”
杨华恍然大悟,连声道:“宗大人所言极是,杨华佩服。”
“杨侯,宗大人,相州到了。”前面警戒的梁云龙跑回来。
宗泽和杨华抬头看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