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名利双收麟儿至(1/3)
大唐保大十一年展开的这一场与南汉之间的战争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波折与悬念,正月十八,唐军先锋周保的三万大军到达林县与南汉刘从文所部对峙,在后续大军到达之前双方只是进行了几场小规模的战役。南汉军数次示弱意欲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但周保用兵极为沉稳,甚至可以说是保守,从未有任何的冒进,使得汉军难觅机会。
待到正月二十三,上柱国龙虎大将军,征南大元帅淮王李从嘉率领后续的七万大军也赶到林县,此时在都虞侯边镐的统一指挥之下唐军开始展开攻城作战,镇江军秦天在左,扬州军彭明在右,还是由周保所部担当攻城的重任,神武将军齐明远则率领五千骑兵游弋待机。
假如说周保之前的战略是稳字当头的话,那么在担当起攻城主力的重任之后他就简直是换了一个人,每一战都是身在最前沿指挥作战,有一次更是因为靠近护城河而被边镐叫回一阵臭骂,但当时他是唯唯诺诺随后却是依然故我,有此统领士卒人人用命个个争先,加上周保高明的阵前指挥和层出不穷的攻城战法以及唐军精良的攻城器械,唐军竟在十日之内接连攻克五座县城,大大激励了全军的士气!
一旦处于战时李从嘉这个“征南大元帅”有时候反而就成了个闲人,一路上他与都虞侯对于战事是有着极为深入的沟通的,边镐此人在林虎子的口中都有善战之名,更以韩信当年的名句“多多益善”加以形容,往往战役规模越大,指挥的士卒越多此人便更是挥洒自如!而通过与边镐的交流,李从嘉可以给出四个字的判断。名不虚传!
战地的地形,何处利于骑兵何处利于步兵,何处利于进攻何处利于防守,各个县城的人口及是否容易攻击,上到敌军主帅刘从文,下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击将军花虎边镐言来莫不是如数家珍。单只是这一份周详就令得李从嘉钦佩不已,此外各种战术的配备以及敌军可能会有的应对,战场季节的天气变化,可以说李从嘉能够想到的边镐绝不会不知,而很多他想不到的地方都虞侯也是了如指掌!
最让李从嘉在意的就是边镐的心细如发,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战争中也是一样,不但对安营扎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的攻击战术亦是精益求精,战后则立刻召集众将总结得失。军纪更是严谨无比,他甚至可以从敌军与其骡马的排泄物上来判断对方的战力强弱,李从嘉可是闻所未闻,但边将军却能从中说出一大段道理来。
有着这样一员战将为自己的副帅李从嘉的确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地方,除了学习以及偶尔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问题之外他便是放手与之,便是边镐让他点兵派将他有时都会推让,军不可有二帅,既然信任对方就要放手让他尽情的发挥。后世的李从嘉一直是这么做得。
当然淮王的谦虚抑己勤学好问也赢得了都虞侯相当的好感,不但放权与自己。有时候他提出的意见还极有作用,比如说攻打林县之时的烟攻之法便是出自淮王之手。与这样的一个上司合作对边镐而言也是极为舒畅,表现出来就是对李从嘉格外的尊敬,淮王越是放权他就越要事事与之协商,当然那些需要立刻决断的事情是要排除在外的。
因此淮王在战时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唐军的实际作战,每一回他比阵上疯的周保其实也远不了多少。在他眼中这十万唐军皆不负精锐之名,作战勇敢,战术动作极为熟练,且还是经验丰富服从性极佳,尤其是周保的麾下士卒。似乎比起刘仁赡将军的清淮军还要略胜一筹,与之相比自己精炼的那一万士卒就有着更大一些的差距了,如此一来李从嘉看的就更为细致了,他要吸取所有的长处以利练兵。
而每当战斗结束,淮王的身影总会第一个出现在阵亡士卒尸体所在的营地,第二便是伤病营,边镐与众将最为赞赏的就是淮王的这一点,虽然李从嘉不是医者也不会医术,可作为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当受伤的士卒们看见王爷在第一时间前来对他们嘘寒问暖之时,那种感激可想而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还可以缓解伤兵们的痛苦。
边镐放着庐州城不攻,只是不断拿下周边的县城,而在应对刘从文不断派兵的袭扰之中,齐明远的五千精锐骑兵再度向李从嘉展示了这个兵种强大的战力与机动性,在平坦地形的交锋之中,这五千骑兵绝对是敌军的噩梦,就是一万步卒也难以与之相抗!
庐州城易守难攻,强行攻打不但会造成所部士卒的重大伤亡更会影响唐军高昂的士气,周围县城的防御强度显然与之不成比例,在兵力战力装备占优的情况下边镐选择的战术是逐步蚕食,歼敌主力,此处早在战前他就对淮王有着详细的解释与分析,李从嘉对之业十分认可,战术这个东西没有百战百胜的,都虞侯的选择则极为实用。
在林仁肇为李从嘉描述庐州之战时也曾提到过这一点,但当时楚王李景达心气正盛,伐楚之战太过顺利了,他的选择是强攻,从战术上而言也不能说错,对唐军的优势楚王还是看的清楚的。可他与都虞侯的不同之处就在事后的应对,边镐能够算到刘从文的种种举动提前做出安排制敌先机,而李景达则是朝令夕改处处落后,两相对比优劣之势极为明显,也在战局上体现出来,在边镐极为有力的侧翼保障之下,加上周保强悍的攻击能力,唐军的进展显得是秋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