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忠告(1/2)
王琦归心似箭。
她作为九嫔之首,又受皇帝,皇后宠信,丝毫没有什么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怨叹,反而觉得比当初在家中,或者是汉王府时都要自由自在的多。
这无疑是权力所带来的变化,而宫廷就是权力的根源所在,离开了那里,她将一无所有,可以说此次出行让她感受良多。
当然了,走之前她还要邀请堂兄来坐一坐。
…………………………
王庆不是自己独自前来,而请了太原郡太守王禄一道。
“多年未归,这里还是老样子啊。”
漫步在主宅的庭院之间,王庆感慨了一声。
王禄笑了笑,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顺着话音便道:“叔伯们执掌王氏,循的向来是以不变而应万变之策,不管外间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我记得少时与同族兄弟在西园读书时种下了一颗樟木,相约功成名就之时再来相聚,前些时来此为伯父奔丧,我还去瞅了瞅,樟木已然长成,可西园为学童子却已稀疏,读的王氏家训也还一如当年。
变与不变……还真说不太好。”
他说的也不是什么好话,树已长成,人才却已凋零,对于王氏这样的名门望族而言,是极低的评语。
而且此语还是来自主枝族人,就更具讽刺意味。
两人说的都很委婉,旁边陪着他们的王氏中人也只赔笑,不管听懂听不懂的人都只当听不懂这些弦外之音了。
说起来晋阳王氏现在的名望并不算小,扬州总管王泽,并州总管王庆,左御卫大将军王智辩,太原太守王禄等都是正经的王氏中人。
王通虽殁,却是真正的文坛大宗,佳号文中子,为天下文人所敬,更是前隋时期兴儒复礼学派的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他所著的续书,续诗,元经,赞易,礼经,乐论等,都可以说是儒家经义的瑰宝之作,可惜的是在隋末战乱中多有失传。
后来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等人仿照孔子门人,著文中子说一书,记其与弟子问答,成书之后送交院。
王通在当世文坛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见一斑,后人更将其列入诸子百家之五子之一,也肯定了其对儒学之贡献。
王通的弟弟王绩也了不得,虽然嗜酒如命,但其人在诗赋之上的造诣已渐渐得到文人们的认可,他所做的山水田园诗,格式严谨,韵律悠扬,有鸾凤群飞,忽逢野鹿之趣美。
如今他重回长安,领门下待诏之职,其实不涉俗务,主要业务就是蹭酒喝,待着没事了便去秘书监和温彦弘等人一起修订隋史。
以上都乃王氏中人,或有大名流传于世,或位高权重,当世大阀能有这般声势的并不多见,他们也变相的再次坐实了晋阳王氏天下名门,衣冠之族的名声。
可尴尬的地方在于,这些人纷纷自立门户,对晋阳主枝的不满溢于言表。
比如说王氏相继邀请太原太守王禄,并州总管王庆回到主宅居停,都被他们毫不犹豫的先后拒绝。
给王丛治丧也很不尽心,像王泽,王智辩,王绩等人根本没有赶回来。
王氏中人重礼,觉得脸面上有点过不去,更增了主枝和旁支间的隔阂,并州总管王庆和太原太守王禄入府,家老们都躲着没来见面,颇有轻慢之意,想来是想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可他们也未好好琢磨一下,王氏既然重视礼节,如今却慢待族中高官,岂不失了分寸?
王庆和王禄倒没觉得有什么,他们也不愿意见那些唠唠叨叨的王氏家老,正好求个耳边清闲。
王氏主宅对于他们来说都不算陌生,溜达着便奔了王氏正厅,不过陪同之人笑着引他们去了偏厅。
王庆和王禄相视之下都有些讶然,王氏这些人吃饱了撑的吧?昭仪在此间会客,见的还都是并州高官,竟然连正厅都不给用一用吗?
王庆不由失笑,看来在他掌管并州大事期间,要让一些人知道知道,他王庆可不是当年那个任由族中安排的后生小子了,慢待他一次,就要有人丢官罢职,第二次,就得有人人头落地。
王禄的神色也不太好看,不过他在太原任职多年,对王氏族中的事情比王庆要熟悉的多,是谁在其中捣鬼他自然清楚。
想的就是过后要窜叨一下族人,把那几个总是没事找事的老家伙给换了。
……………………
到了偏厅,王琦已在厅中等候多时,两人入来立即施以臣下之礼,王琦回礼,分宾主落座,王氏陪同之人则都被挡在了厅堂之外。
也不用寒暄,王琦道:“叔父,大兄公务繁忙,我也就不客套了,近日即要启程回京,临行之前有些话要说于两位知晓,其中若有不当之处,两位也莫要怪我。”
两人齐齐点头,王庆道:“咱们都不是外人,昭仪有何指点,咱们都会洗耳恭听。”
王琦笑笑道:“咱们都是亲族,自然不是外人,我回来也只几天,王氏之中的是是非非却已听闻不少,所以临走之前就此要说上几句。
两位主政一方,又是在晋阳这样的地方,行事之间更要谨慎,有陈公在前,你们要多做仿效,千万莫以私情而害公义,不然必定累人累己,于王氏之名也是有害无益。”
这话对于王庆两人来说有些多余,可他们也没想到王琦会以此事作为开头,而且还如此的直言不讳,看来对王氏族人已是极为不满?
王禄不安的动了动身子,嘴上却毫不犹豫的道:“昭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