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属国之争(2/5)
。而万贵妃当然不会让孝宗轻易的继承皇位了,事实上她对这个瞒着自己生下来的皇子十分的不满。在孝宗被立为皇储没多长时间万贵妃便开始谋划着废储了,而成化皇帝依着对万贵妃的宠爱竟然还真的答应并付诸行动了。只不过孝宗命好,在将要被废了的时候竟然发生了泰山地震,泰山可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神山啊。而迷信的成化皇帝在其他人的忽悠之下便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废储的不满,所以废储之事便终结了,孝宗这才得以保住储位。
不过这却也得罪了作为孝宗弟弟的兴王朱祐杬,因为在万贵妃谋划废掉孝宗的时候,朱祐杬也是当时作为新的储君的候选人之一。而孝宗成功的即位也彻底的打破了朱祐杬即位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朱祐杬便对孝宗这一脉十分的不满。其实就是找了孝宗其他兄弟的儿子也一样会对他不满,毕竟当初都是竞争者不是。
朱祐杬不满了,那他的儿子也肯定会受到他的影响。他的儿子是谁啊,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璁啊。所以大臣们选了一个对孝宗一脉不满的人做皇帝,那肯定出事吗。朱厚璁的不满不可避免的被带到了工作之中了。带着自己的不满,嘉靖皇帝朱厚璁即位没多久便发动了“大礼仪”之争。
而后世关于“大礼仪”之争的概述是大礼议之争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争论。为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政治纷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主要的争斗历时三年1521年至1524年。
争斗的焦点便是“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即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号。其实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嘉靖皇帝不想承认自己是从正德那里得来的皇位而非得说是从祖宗那里得来的,不想让正德高出自己一辈,而且他又想帮自己死去的父亲圆上没能够继承皇位的遗憾,非得让自己的父亲也称帝。所以才有了这回事。这是一个看似无可必要却影响深远的争斗。
最终结果是以嘉奖皇帝为首的一帮人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却深深的影响着大明朝。
经过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已经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一意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促成了朱厚熜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也使得内阁首辅杨廷和与明世宗朱厚熜两人形同陌路。最终杨廷和被削官为民,而他的儿子大明四大才子之一的杨慎也因此被牵连不但终生不得志还得处处小心不能犯错。而且这场争斗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内阁首辅杨延和在武宗时期李东阳隐退之后独自支撑着大明的江山十几年,那十几年里武宗不问政事,基本上都是杨延和一个人在独木支撑着,可以说在武宗时期皇帝不问世事的时候大明没有出现不可收拾的乱子靠的都是杨延和。嘉靖皇帝把杨延和贬职产生的损失不亚于当年的三杨内阁少了一人。人家辛辛苦苦十几年支撑了大明江山,最后因为嘉靖皇帝一句话被变为民了,而后代更是受尽打压,这对当时人的工作的积极性可是极大的打击。
而这件事情的影响还不仅于此,大礼议之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嘉靖皇帝以旁支小宗入继大统。内心深处实际上隐藏着难言的自卑感和不安。杨廷和等人的“继嗣”论萦绕在他的心头,必须制服群臣才能树立严威。自卑心理转化为刚愎、猜忌、横暴、独断,处处标新立异,时时戒备群臣。千方百计树立威权。
经过大礼议,嘉靖皇帝朱厚璁在理论和礼仪上终于为自己树立了正统地位;在权力上终于独揽乾纲,威慑群臣。除强化了皇权外,还产生了许多其他严重后果。由于朝野上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议礼,因此干扰、冲击、扰乱了政治、经济的进步性改革;由于只要顺着嘉靖皇帝的意愿议礼有功,便可飞黄腾达,甚至一跃而为巨卿宰辅,因此酿成谄媚之风;由于议礼两派党同伐异。势不两立,因此酿成党争之风。所有这一切都加重了朝政的**,因此史家说“吏治繁伪,兵政窳窳。瘦弱;懒惰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
“大礼义”之争对大明的危害不可谓不大,但是要深究这件事情的跟头的话,还是要归到孝宗皇帝与张氏那里。有“大礼仪”之争是因为有嘉靖皇帝。而之所以有嘉靖皇帝是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子嗣以及兄弟,而正德没有兄弟是因为孝宗只有张氏这一个妃子。从历史上孝宗和张氏有过两个皇子、一个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