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小民张三(1/1)
张三,大名叫张生贵,河南开封人氏。 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当年父母顶着被罚款的风险把他生出来。长到十八岁他跟随家乡的建筑工程队,到北京城盖楼房,这一干就是十年,许多北京人都住上了他盖的搂房,张三却没有一个栖身之处。以后娶了媳妇,张三觉得干建筑活太累,又居无定所,所以就不干了,他和妻子在东城区的一个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起了蔬菜。每天的工作都是老一套,早上三、四点起床,然后夫妻俩开个拉货车去批发市场进货,再把菜摆到菜蔬菜销售。这样一直守在菜摊到下午开饭时,因为没有什么人再买菜了收摊回家。
张三的家就在一个附近的小区里,房子比较旧面积才三十多个平方米,就是这个房子永远都是张三心中的痛。北京城不易居,更何况是城里呢?房价是如此的高,租房子的价钱当然不便宜了,更让人心里生恨的是租金年年涨。就这间房子每月的租金,把张三一月赚的钱一半都交去了,你说这很不很?张三也动过不行搬到城外远一点的地方,这样租金低一些,可是打听过同市场有这样作的人,根本不行!每天太劳累,还是住在附近好作生意。没有办法,夫妻俩个只得“忍房负重”咬牙撑着,本来房子就不大,再加上作生意的东西把房子占得满满的。但是这还可以将就,而以后把快上中学的女儿接到北京上学后,这样的居住环境简直比坐牢还难受。随着女儿年龄的长大,在如此憋屈的空间里,许多生活中的难言之隐,无法给外人说出来。张三考虑之后想再坚持几年,等孩子在北京上个什么学校,他们就准备回家去了。这不仅是张三,也是许许多多在北京下层社会的外来人口的最后归宿。
其实张三也不愿意离开北京,他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了这么久了,怎么能没有感情呢?说到工作张三认为这里永远都有他们干不完的活,根本不担心什么失业的问题。因为北京市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干建筑工,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市场卖菜,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的平凡工作,都需要像张三这样的人来干。他们对北京的贡献小吗?当然不小,但是买不起房子是硬道理,谁有办法呢?
张三在市场卖菜,他为人和善,经常帮助一些行动不方便的人,主动把菜送到家里,所以和一些大爷大妈都熟悉。
一天李大爷在张三这里买完菜,随便唠叨说:“哎,三啊,告诉你个好消息,海淀的杨庄盖起一种什么房子,听说才三千米一平方米,不行你也登记一下。”
张三也没有当回事就问:“大爷,那么便宜的房子,你怎么就不去买呢?”
李大爷摇摇头说:“有房子的人不让买,像你这样在北京干了这么长时间,有这个资格。”
这时张三才认真起来,他问:“怎么个登记法?”
大爷说:“好像一个什么网站,你在网上点个杨庄也行,北京城为这事嚷嚷得了不得。”
张三回家以后,他让社区给开了个证明,自己就跑到杨庄去了,工作人员在网上给他申请了一个摇房号。
张三以后再没有给什么外人说过这件事,一是他怕别人笑话,二是他想这样的好事恐怕不会落到他这个卖菜的外地人头上。他只是给女儿说了没事上上网,看这次摇号有像没像。
张三的女儿有台电脑,她却很认真天天都要打开“悬浮世界网站”看消息。
张三那天记得很清楚,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因为白天是休息日,生意好人也劳累了,所以吃了饭他就躺在床上休息起来,妻子在忙着收拾东西。迷迷糊糊中,女儿在电脑前看着看着,立刻蹦了起来,她大声边喊边把父亲摇醒:“爸,咱家中了!咱家中了!”
张三迷糊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妻子也瞪大眼睛望着女儿,她才把家里房子摇上号的事情又说了一遍。这时全家人才高兴起来,张三给妻子说:“妳弄几个菜来,今晚我要好好喝几盅!”
一晚上全家人都没有睡好觉,天一亮张三就跑到杨庄去探听虚实。谁知道村里的办公室都围满了人,中了号的人赶来不少,鞭炮齐鸣人声鼎沸!
张三是如何回到家的,他脑子记不起了,穿过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张三感到身上轻飘飘的,压在身上一辈子的这座——房子大山搬掉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