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3/3)
被女皇出卖成为了那个众矢之的。而女皇也从未真的想让他做太子,而只是想听到狄仁杰的那一番肺腑之言。她想武三思的可悲之处,就是他只能是被女皇任意拿捏的一粒棋子。这粒棋子既可以抵御进攻,又可以诱敌出击,还可以随意放弃。女皇就是这样拿着武三思这粒棋子声东击西的,而武三思却只能被他的姑母这样拿捏着,牺牲着,他甚至还满怀幻想地生活在那种被宠爱的骗局中。婉儿知道武三思是笃定做不成太子了。而她要做的,就足为武三思重新找到一条生存的路。后来,女皇为皇嗣的事又有过一次与狄仁杰的单独的会面。那是一次很私人的会面,而就是那次会面使女皇终于痛下决断。
女皇说,朕把你请来就是要听听你对皇嗣的看法,这一次你就尽情地说吧,朕不会打断你了。
于是六十八岁的老臣狄仁杰便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他甚至是在热泪盈眶地为远在流放之地的庐陵王请求回朝。他说陛下可曾记得这万里江山是先祖太宗李世民浴血奋战打下的,而将帝位传于东宫太子或是庐陵王这些正宗皇室的后代,都可告慰打下江山的太宗及高宗的在天之灵。这原本天经地义,不该有任何的偏移。臣且记得先帝高宗寝疾之时,也曾亲自拟诏,请由陛下监国,辅政皇帝。不料陛下劫取神位十年之久,如今竟欲立武氏三思为后,这就真是大错而特错了。且不说这是何等地辱没了先朝,仅就姑侄、母子谁疏谁亲,也是陛下该反复思忖的。臣提出召回庐陵王是因为他确有治国的能力,又毕竟是陛下亲生的儿子。陛下总将李姓视作不共戴天,殊不知他们的血管里不仅流着李姓的血,也流着陛下及武氏祖先的血。他们才是陛下的亲人是帝国真正的继承人,那么陛下还犹豫什么呢?而诸武终日阿谀陛下,臣以为那是他们有所企图。臣料定他们一旦皇权到手,就不会把陛下这个姑母放在眼中了。那时候,陛下的魂灵又将由谁来供养呢?
你的意思是,朕将死无葬身之地?
臣不是那个意思。
那你想说的又是什么呢?是说朕武姓的后代没有一个好东西?
陛下,老臣一片忠心,以死相谏,还望陛下能三思而后行。
那么你的忠心,是对朕的,还是对先朝的呢?
当然是对陛下的,也是对先朝的。
那朕就不懂了。朕也是浴血奋战才创建了这大周帝国,朕怎么能就将它拱手送出,任它付之流水呢?
由陛下的亲生儿子接替陛下的王位,帝国怎么会付之东流呢?
朕的亲人是朕的敌人。他们朝思暮想复辟朕的王朝,朕怎么能信任他们呢?
那么陛下就宁可信任武姓的那些乌合之众了?那这大好河山就确实是断送在陛下的手中了。
你竟敢如此说朕?
那是因为老臣真心关切陛下。
好了好了,不再说这些了。朕不想与你不欢而散,毕竟咱们都老了。说到底皇嗣的问题是朕的家事,要朕自己来裁决,卿就不必再费心了。
陛下……
武兆想不到以狄仁杰六十八岁的老迈之躯竟扑通一声跪在了她的面前,大有以死相谏的气势。他义正辞严地对女皇说,臣以为,这不是陛下该说的话。
那你说朕该说什么?
王者以四海为家,那么皇嗣的事就不是陛下的私事,而是朝廷兴衰、天下兴亡的国事。既然是国事,臣等受陛下之命辅弼国政的宰相们又怎么能对此不闻不问呢?而太子之事紧系天下安危,倘这天下之本动摇了,陛下的王朝便随时都会有国难当头了。
武兆望着那个长跪不起的狄仁杰,心中有很多感慨。想不到社稷承继的问题,在她武周帝国竟是如此之难。她不怪罪狄仁杰的出言不逊,她也相信狄仁杰所说的,是出于对她以及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她知道狄仁杰的为人,知道他没有私欲,他无论说什么或是怂恿她做什么都是为她好,都是站在她的立场上为她的切身利益考虑的。
于是武兆很动感情地对狄仁杰说,你起来吧,朕懂你的意思了。只是你要给朕一些时间,让朕慢慢地考虑。
狄仁杰离开。武兆独自一人坐在空空荡荡的大殿里。她很惶惑,也很茫然。她就那样独自一人坐了很久,直到婉儿走过来,轻声地对她说,陛下,您累了,回去休息吧。
女皇抓着婉儿的手,她问她,你听到狄仁杰的话了吗?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