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薄雾(1/2)
肃杀之意,在这阳春季节里越发明显。
天气也连续多日,变得阴沉起来。太阳依旧高高挂在天上,可是整个襄阳内外,却显得雾蒙蒙的。
本就是江边南国,这等天气也是正常,可合着城外的气氛,由不得让人浮想联翩。
朝阳初升,薄雾又淡了几分,虽然依旧是雾气腾腾,可总归不影响视线了。城外的军营里,已然冒起了炊烟。笔直的青烟直上云霄,竟然连一丝风也没有。
庞季披甲挎剑,站在城门楼子上,遥望远方。
也许,文聘南撤,就是在这几日了。消息已经通过城中密碟传了出去,想必吴侯也接到了消息,如此也是功劳一件。
庞统轻手轻脚的走到叔父身旁,没有说话,也只是站在那里,看着远方,仿佛真的能通过蒙蒙雾气看到什么似的。
庞氏叔侄在城头上静气远观之时,王威也做着相同的事。
只是,心境大不相同罢了。
东门外,要比北门的雾气淡很多,也许是日出东方的缘故。
襄阳城是一座坚固的雄城,条石为基,夯土为骨,青砖为皮。条石乃是采自山中的石头,经匠人千锤百炼打磨的棱角。条石之间是以糯米为主料调制的粘合物,堪比后世水泥。夯土以版筑之法坚实,百米之外以箭射之不能入寸毫,方位合格。青砖也是窑里烧纸的上等精品,要比平日盖房用的红砖更加宽大厚重。
王威双手抚在城头女墙上,那厚重的青砖传来一股淡淡的水气,想来是薄雾遇砖而化。王威没有戴铁盔,身上套着一袭皮甲,束起的黑发在薄雾中也有些湿了。 皱着眉头,看着城外的十里连营,王威心中可谓是愁闷如水。
景升公厚恩,无以为报,只愿和襄阳城共存亡!
叹了口气,王威转过身子,正要下城,却忽的听闻一阵马蹄声,大地仿佛在震动一般。以王威从军多年的经验来看,必是有大股骑兵出没其间。
回首望去,只见远处烟尘滚滚,数千骑兵为先驱,仿佛是黄龙出水一般,惹人心寒。无数面高举的旗帜,明确的告诉王威,孙策大军已然到了。
没错,来的正是孙策。
孙策缀马而行,脸上的神色还算可以,不过他的心情可不算好。刘表这个老混蛋,竟然宁肯把新野让给曹操,也不肯给自己,看来是积怨颇深了。
不过也没什么好说的,杀父之仇本就不共戴天。虽说黄祖这个杀父仇人已经授首,可刘表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况且,刘表盘踞荆州,已经挡住了孙策前进的脚步,这才是你死我活的仇怨。
在徐盛诸将的引领下,孙策领着太史慈和黄忠,缓缓入营。
孙策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吩咐了几句了事。
对于孙策来说,襄阳城已经是自己碗里的肉,跑不了。他更关心的是新野的情况,相比于襄阳这里,新野的情况,可不怎么好。
文聘南撤,将新野让给曹洪,本就是为了离间孙曹之间的关系。
不得不说,刘表这一手,当真算得上是有些狠辣。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此时孙策还真的不愿意和曹操闹翻。虽然自己在河北中原布局已久,就是为了官渡的这场大战。然而结果如何,根本无法保证。尤其是官渡之战,这宗牵动着天下局势的战争,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孙策穿越而来,也没有把握就真的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滚滚的历史车轮换一条路。
不过,孙策的性格,本就是强硬霸道,桀骜不驯。
如若曹洪不接刘表这摆明是挑拨离间的一招还好,孙策也乐得安稳。
可若是曹洪不改其贪婪本性,孙策只能是让他好看了!
对于孙策来讲,新野的位置太重要了。新野就是日后孙策觊觎南阳的桥头堡,是孙策往中原大地的腹部捅上一刀的前提准备。
同样的道理,新野若落在了曹操手中,就是他有朝一日南下荆州的据点。而孙策,可没有那么宽宏大量,给自己留下祸患。
孙策静静的靠在椅背上,闭上了双眼,抬起双手,轻轻的按摩着太阳穴,想要缓解一番疲劳。
孙策率大军到了,这消息很快便在襄阳城中蔓延开来。
这等消息,瞒是瞒不住的。
孙策威名赫赫,荆襄之地,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就算是乡间白发老妪,阡陌黄毛垂髫,也都晓得,那江东孙郎的美名!
襄阳城里的百姓还好,因为从没听过孙策有什么屠城的不良嗜好。倒是去年夺了江夏之后,把黄氏的大好田地分给了黄家的佃户。
孙策之所以如此,当然是有原因的。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自耕农越多,收取的赋税也就越多,这个政权也就越稳固。
更别提,仅此一举,孙策便多了不少忠心耿耿的士卒。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田地太重要了!
而城中的世族豪门,则是各有思量。备下了后路的,少不得暗自高兴。还赌在刘表身上的,也自然是人心惶惶。
王璨和庞季早就投靠了孙策,他们两个心中自然安定。可事到临头,多少还是有些顾虑。城头上,王璨斜倚着城墙,面上带有一丝郁郁。
庞季见好友如此,心下一叹,便出言安慰道:“仲宣放心,吴侯可不一样,你必有重用之时!”
原来,王璨是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毕竟王璨出身豪门,如今虽在荆州,可还是山阳豪族,高祖和祖父均位列三公之位,家父也曾为大将军长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