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陶俑事件(11)(1/2)
临潼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秦始皇陵地宫打得很深很大,里面放了很多宝贝,秦二世害怕传扬出去被人盗墓。于是想了一个歹毒的计划。
秦始皇下葬那天,秦二世命人在地宫里搭戏台唱大戏,修陵的工匠们都进去看戏,正在众人看得津津有味时,就听“咚”的一声巨响,四个沉重的墓门(羡门)都关上了,两万多工匠全部封在地宫之中,只出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来自陵北边吴家村的吴姓瓦匠。由于他手艺高超,修陵时被请到各工段做指导,知道墓室里水道全貌,吴瓦匠从水道里逃出来,然后改姓换名隐居下来。
过了几年,秦朝灭亡,项羽打进咸阳。
当时天下人都知道世间宝贝都藏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之中。
项羽想要得到那些宝贝,于是派了三十万精兵去挖掘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上有九层龙台。下有三泉之锢,地宫深藏地下,三十万人马挖了半半个月,没有任何进展。
当时有人建议,搜寻当年修建秦始皇陵的匠人,他们肯定知道地宫入口在哪。
吴瓦匠对秦朝心怀恨意,主动来见项羽,说明身份,并愿意帮助项羽掘墓!
吴瓦匠不知道的是,当年他逃出地宫之后,那些干涸的水道就被注入水银,出口被铜汁封住,地宫上面覆盖着三道水层,根本无迹可寻。
吴瓦匠心里暗思。“项羽脾气暴躁,如果我找不到地宫入口,他肯定会杀了我。”
为了保命,吴瓦匠用钱财买通附近村庄的一个老人,让那个老人告诉项羽,“秦始皇是如何灭亡的,您心知肚明,动用这么多劳役来挖坟,您是想重蹈起秦朝的覆辙吗?”
项羽是个明白人,他想了想,认为老人说的有道理。于是命令将士停止挖掘,最后只带走了九层龙台中的金银财宝。
而吴瓦匠也因此保住一命。
吴瓦匠回到村里,他想了又想,觉得盗墓来钱快,就离开了村子,到处拜师学艺,钻研盗墓之术。
吴瓦匠是个聪慧之人,十年之后,盗墓之术大成,自古至今,盗墓都是“奸事”,是会被官府捉拿的。
吴瓦匠一身本领,不敢示人。独自到了几个宝墓,换了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竟然改头换面,做起了正经生意,为了将自己的盗墓之术流传下去,他用了十年时间写了一部奇书,叫《破秦经》。
这个书名虽然继承了吴瓦匠对秦朝的恨意,可是内容包罗万象,记载了上百种盗墓之术。乃是吴瓦匠毕生所学。
吴瓦匠告诫后人,当吴家兴旺之时,这部书要藏起来,不能示人,当吴家衰败之时,才能学书中之术,发家致富后,一定要收敛其性,不然必遭大祸。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至西汉末年,吴家已经衰败,又惨遭兵祸,竟至于家破人亡。
吴家唯一的后人怀揣奇书躲进深山老林,十年之后,秦川一带的古墓屡遭盗窃,盗墓手法自成一派,十分高妙,时人无法揣度。
吴家后人靠盗墓发了家,但是他没有听从祖训收敛心性,竟然招收门徒,专业从事盗墓活动,为了与南北两派区分开来,自称秦派。
要说起来,秦派的盗墓技巧比南北两派都要高超。
但是三派秉承的宗旨不一样。
北派讲究盗亦有道,而且规矩森严,有很多古墓是不能碰的,而且每次出手都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出手,北派中除了关中帮,其他帮都不是专业的,都是兼职的。
南派讲究发家致富,规矩不多,就一句话,有本事就搞大的,没办事就搞小的,不管是大墓,水墓,宝墓还是旱墓都盗,长久以来,其恶劣行径被北派所不齿。
秦派最是不同,将盗墓当作一本艺术,完全靠其发家致富,而且规矩森严,组织严密,门内高手如云,几乎所有盗墓贼都已加入秦派为荣。
历史上有记载的盗墓活动,大部分都是秦派所为。
比如西汉末年,赤眉军盗掘西汉皇陵,其中有秦派的身影,这件事情记载在《后汉书》。
东汉末年,汉桓帝墓被盗,是秦派所为,这家事情记载在《搜神记》。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养军,设立摸金校尉,大军每到一处,必盗掘古墓,收敛财宝,摸金校尉其实就是秦派。
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秦派的盗墓活动从未停止,并且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至民国时期,秦派为很多军阀盗掘古墓,从中牟取暴利。
抗战年代,日本人想要得到秦始皇陵地宫中的宝藏,于是盯上了秦派,威逼利诱秦派盗掘秦始皇陵地宫。
秦派虽然劣迹斑斑,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日本人恼羞成怒,杀了秦派很多人。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抗战,江湖中人组成义盟,专门暗杀日军高层。
当时义盟组织了一场营救计划成功救出秦派诸人。
秦派幡然醒悟,加入义盟,一起抗日。
抗战结束,国共内战,秦派站错了队,跟了国民党,最后被义盟消灭!
建国之后,秦派就绝迹了,那部《破秦经》的奇书也下落不明。
郭中云说,“没想到五十年后,秦派又重出江湖了,只怕盗墓界又要迎来一场腥风血雨了。”
徐三禾说,“或许只是其他人得到了那部奇书,学成了秦派盗墓之术。”
何老大点点头,“我觉得这个最有可能。”
徐三禾说,“那伙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