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接收兵仗局的陈板大(2/3)
了,也得要看朝廷的经费投入和经办官员的节操了。不过,陈板大对于摄政王爷能够投入多少的钱粮来经办军器制造,并不担心。几年的经验下来,他对于清国在军事工业上不惜工本的投入颇为欣喜,也很满足这里给工匠们的待遇。至少,工匠们是可以吃饱穿暖,不用自己卖家当来给官员们交常例钱。
多尔衮和他身边的几位八旗官员也是心潮起伏。
对于多尔衮和他的臣僚们来说,夺取中原是早已确定的方针。但是,由于清国的核心力量满洲八旗人口很少,所能提供的兵员有限,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又不敢让他们过度膨胀。多尔衮等人在入关初期,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究竟能够占领和有效控制多大的地盘,并不明确。
史载多尔衮刚进北京时,曾说过:“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六月初一日,清廷的诏书中还说:“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立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以惇睦邻之谊。”
但下文也预先埋伏下了借口:“若国无成主,人怀二心,或假立愚弱,实肆跋扈之邪谋;或阳附本朝,阴行草窃之奸宄。斯皆民之蟊贼,国之寇讎。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师南讨,殪彼鲸鲵,必无遗种。”
一边是表态只想保住现在的胜利果实,同李自成的大顺争夺黄河以北的地盘,一边又为以后下江南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多尔衮的战略构想。
眼下,多尔衮就需要尽快的消化北京城这个最大的胜利果实,并且把它提供的能量投入到战争机器当中去!
攻占北京之后,检点李自成没来得及带走的、遗弃的各类物资,这些战利品的数量让多尔衮和他手下的八旗贵族们惊呆了。
“棉甲六万套。”
“锁子甲、铁甲各二万套。”
“南蛮甲一万件。头盔四万顶。”
“各色火炮成品一百二十七门,半成品三百六十七门。各色炮子十万斤。”
“火铳一万杆。弹丸二千斤。”
“南中火铳三千杆,弹丸一千斤。”
“各色火药一万桶。”
“各式刀枪兵器四百二十八万件有余。弓二万张,箭矢六百万有余,另有箭头若干,箭竹羽毛胶漆无数。”
“各处库房之中尚有铁料煤炭木炭无数,可供支应使用半年以上!”
除了这些军工产品武器装备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以外,就是城内的南新仓、北新仓、太仓、海运仓等等朝阳门附近的仓廪之中堆积如山的粮米。
这些缴获,多尔衮都一一亲自过目了。除了这些缴获之外,更有散布在京畿各地的数万散兵溃卒为清军收编。
有了粮食,就可以养活大军,有了兵器甲胄,这支大军就长出了尖牙利爪和鳞甲,有了铁料箭竹羽毛胶漆,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这支大军提供兵器。而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器甲胄,就要依靠眼前这些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工匠们。
对于摄政王爷纾尊降贵的亲自来接收内监二十四衙门之一的兵仗局,吴良辅等人初听到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如果按照他们的本来想法,这位年轻的辽东虏酋,初次抵达京城这个花花世界,不在宫里抢掠美女金宝那才叫不对呢!如何宫室未进,先来看军器打造的地方?
“尔等都曾与宁远伯打过交道,不少人还都去过他的根本之地南中。朕也是对他神交已久,咱们不妨说说,尔等以为,宁远伯能够从一隅之地走到今天这个局面,靠得是什么?”尽管多尔衮也很清楚,李守汉早已被晋升为梁国公了,但是他还是习惯称呼他为宁远伯。大概是塔山留给他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了的缘故。
吴良辅、冯铨这些归降的太监、官员等人便是各自阐述自己对于宁远伯如何起家发迹的看法,有人说是天时的,有人说是纯粹因为地利的,那里五谷丰登,物产丰富的,换了是谁都能发家致富奔小康。也有人说是人和的。
但是这些提法都不能为多尔衮所接受。
“以朕看来,宁远伯能够从一个千户所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尔等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不过是皮毛而已。宁远伯真正的仰仗,便是工匠!没有工匠,试问,那南中各地土官土王无数,怎地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宁远伯万分之一的成就?”
此话一出,众臣皆敛手叹服。
这才有了今日摄政王亲自大驾到此。
清国三代领导人,对于军工生产制造的投入,都是不惜血本的。不吝赏赐,优秀的工匠,可给于官位,特别对铸炮铜工而言。不愿作官者,每月赏给粮银二两,每季领米五石三斗,还会恩赐房屋、地亩,更赏给世代金火拜唐阿。
天聪四年时,由于后金凯旋而归,就特诏铁官范巨炮加以优赏。天聪五年,铸炮匠人王天相便从奴隶擢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天聪七年三月,再以创铸之功升授备御。
除了王天相等工匠以外,马光远、季世昌、丁启明等人更是因为懂得铸造大炮的工艺技术,而升官进爵。
同明朝官吏上下朋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