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低姿态(1/2)
“清河武二?”/p
王伦第一反应是好普通的名字,再一想,他的神色一下子庄重起来。/p
“可是武松武二郎?”/p
唐宋尤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百姓只有姓或排行,没有名更不记字,排行第一可称“大”或“一”。这位壮士姓武又排行第二,王伦有九成判断和武植有关。/p
做了亏心事,自然害怕鬼敲门。这段时间只有武植的事搞得他灰头灰脸,这人这般相貌,这等英雄气概,差不多便是人家的兄弟来找场子了。/p
虽然有些事态的发展和水浒有些出入,但是潘金莲的未婚夫叫武植武大郎,那么冒出一个武松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p
那人一听,当胸抱怀,傲然答道:“正是在下。”/p
王伦听了,先是一喜,然后又是一惊。/p
打虎武松哎,金圣叹誉为《水浒传》中上上之人,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确实是大宋朝的奇男子。施耐庵老爷子对他也是喜爱之极,是书中单独成篇的为数不多的好汉之一,也最家喻户晓。/p
他也是王伦前世最喜欢的人物之一,杭州西湖的“义士武松”墓,他曾经瞻仰过。如今能够亲眼目睹其人其面,当然欢喜。/p
所惊者,这回人家不是找他联络感情让其追星的,而明显在找茬。联想到自己造谣中伤武植的“劣迹”,肯定是人家的兄弟找自己算账了。/p
只是,他真的是武植的兄弟吗?/p
有点乱了。/p
这个世界出现了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现在又出现了个武松,你说来到了《水浒传》中的世界吧?人物的出身都有颠覆;说不是吧?不可能这么巧有王伦又有杜迁!/p
潘金莲不再是某个大户人家的使女而是前知州的千金,自然就不可能是那勾搭外人杀死丈夫背负一身骂名的女人;武植当然也不是那个“三寸丁谷树皮”的猥琐懦弱形象,因为在古代能做到知县,最起码要五官端正,不是歪瓜裂枣,甚至还要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p
但是王伦又知道,武植不应该出现在此间。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就病逝的施耐庵所写的武大郎的原型。/p
这个世界有些看不懂了。/p
但是武松真真实实出现在自己面前,想想就让人激动,如果对方不是找自己的茬的话。/p
“原来是江湖中有名的武二郎,王伦失敬!”/p
看武松年龄也就比自己大个几岁,不知道江湖上是不是已经闯出名声来了,但是高抬一句总没错的。不见侠义小说高手见面都是一句“久仰”之类的,对方也总会客套一句。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客气了,还打什么架?/p
王伦是真怕武松发浑的,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和这个能徒手打老虎的好汉放对,不是找死吗?/p
如果是后期的武松,他也不怕,那时候他已经是响当当的英雄了,想来他自重身份,不至于和一个秀才为难----江湖名声要紧呢。/p
但架不住现在年轻啊,要不然他也不会因为性格暴烈,还打架把人打死逃在柴进庄上。尽管后来知道人并没有死,但他年轻时是道上好汉无疑了。/p
所以他打着先礼后礼再礼的主意。伸手不打笑脸人,他再痞,也不会恃强凌弱吧?/p
被王伦这么抬举,武松果然脸色缓和很多。/p
从一见面,王伦就表现出很亲切的姿态,如果不是心中有事,便和他做朋友亦未可知。不过他再说话时,语气已不似刚来时生硬。/p
“王兄弟,看你斯文有礼,却为何对我哥哥做得那事?”/p
好么,兄弟都称上了,王伦心下略定。这是个好现象么,只是如何把事圆过去呢?/p
知道武松是吃软不吃硬的性格,如果自己能拉下脸,像江湖人物一样纳头便拜,再说几句后悔之言,只怕立刻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王伦做不来。/p
毕竟心理上还是后世人的思维,哪怕知道是礼节,却也拜不下去,总感觉怪怪的。/p
没办法,他只能捂脸蹲下来,长叹一声说:“这件事,王某肠子都悔青了,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呀!”/p
他便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捡要紧处讲了一遍:千里投奔、误会武植、奸人挑唆、知错已晚、县学除名、投河自尽、潘公谅解…/p
到底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经历过高考和大学的熏陶,前因后果条理清晰明了,不但把责任都压到西门庆身上,还把自己塑造了知错就改、愿意以死赎罪的光辉形象来。/p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王某在黄金庄虽然得到潘公的原谅,但是终究心意难平!此次虽是受奸人蒙蔽,也是某心志不强所致。所以此次回家,便是准备变卖家产,然后到阳谷县为武大官人正名。某早已抱着必死之心,虽然知道那位恶霸西门庆财大势大,却又何惧之有!”/p
开始时的表演还有些牵强,但后来进入状态之后,连王伦自己都信了。说到激动处,他便站起来往家里走:“二郎来了正好!我这屋子便是尊兄所赠,房契均在,今日正好物归原主…”/p
王伦很好地延续着一个演员的本份,拿捏得很到位。/p
除非书上所说都是假的,此武松非彼武松,否则以他急侠好义的性格,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回他哥哥赠与别人的房产,否则如何做得好汉?/p
他在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