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2/3)
承着:“嗯,我会考虑看看。”要是不这么说,她真怕被没完没了的念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女人特别热衷给你保媒拉纤儿,尤其是已婚了的,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喜欢给年青人往一块儿撮和,也不寻思寻思到底合不合适。别人说尽管去说,对于勒小东的态度远近她自有分寸。
新年寒假结束后很快就迎来了开学,已经习惯了建校的生活,由闲散到紧张状态的转换适应也是平淡顺利,没兴起半点波纹。
新学期309室依旧是人来人往,罗茜的小食品生意照旧做着,不过比上学期要差不少,因为相继又开了两家在竞争,薄利又被削了一层。
相应的李燕帮着忙活的时间也没有多少,课业又不是很重,几个生意也都不用她张罗,吃房租分红利净等着拿钱就好。这样一来,时间就变得相当的充裕。她这人是个闲不住的,爱赚钱的脑袋又开始转了。只是一时也没找到合适的项目,只能暂时把念头搁置下来。
转眼就过了两个多月,到了五一假期,李燕回家的时候正赶上山野菜刚下来,崔玉凤蒸了两锅山菜包子,吃得全家人满嘴是油,肚皮溜圆,口齿留香。
“妈,这包子真好吃,你以前怎么不给我们包?”李奇直怪崔玉凤没早点儿把这么美味的东西拿出来。
“个傻孩子,山野菜就这时候才有啊,过了这几十天我上哪给你弄去?”
崔玉凤这无意间的一句话倒是给李燕提了个醒,对呀,她怎么就没想到呢?k县是个山城,别的没有可有山货啊!五月份开始,大批山野菜碌续上市,什么刺嫩芽、大小叶芹、刺果棒、蕨菜等等,品种实是太多了。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提倡绿色食品,天然无污染的山货市场很快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重心。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物产就成为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门路。
用不了几年,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商铺门口就都会放些木板纸盒,上面写着收山货,各种野菜名字列在其中。有需要才有市场,正是因为大量的需求,才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随着k县旅游业的发展,大批游客涌入到k县,当地的物产就成为了输出的主力军。后来有保鲜技术和大棚业的发展,一年四季吃到新鲜的山野菜已经不足为奇。在那之前,瞅准商机及早入手占领市场,绝对是项顶不错的买卖。
李燕最先在靠近客运站的那条街上租了个不算太大的店面,雇了人收卖山货,刚开始她也没找算赚钱,只是想打开些知名度,平收低卖,赚取的利润微薄。
因为地点关系,再加上这种经营方式,很快山货店就打响了名号。这时候的山货店并不起眼儿,开的人不是很多,谁都没想到山上产的大把野菜也会有那么多人来买。
李燕也知道,竞争很快就会到来,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买卖可以说任何人只要租了地方稍有些本钱就可以经营。需求量增大的同时,行业竞争也会日趋严重。
这间山货店只是打了个前哨,李燕志不在此,她打的是山货经营者的主意。目前来看,不管是零售还是批发也好,走的都只是这种小店面,并没有大规模的市场可供消费者来选择,一旦成立了山货集站地,那么知名度将会成倍扩大,到时候形成固定模式,只要一有需求,第一个就会想到那里。一方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客源大量增加,这对买卖双方无疑都是件双赢的好事。
上辈子k县就有这样的一个山货大市场,生意火爆的程度单从每年商铺租金成倍往上飚升这点就可见端睨。即便是这样,那里还是一铺难求。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李燕对于这块的需求那是心中相当有谱。只不过那是几年后的事情,她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事实提前到现在来实施。
在凌水通往县城的这个方向,距离县中心莫约有十公里的地方,那里是成片的玉米地,再往里延伸就是几座不算太高的山峰。
李燕把山货市场的位置就选在了这里,大致圈出了六千平米的范围,几乎含概了这片玉米地的四分之三面积,右侧是间隔稀疏几十米远才有一户的居民区,再热闹也不怕会扰民。前临交通主干道,进出运输方便。后背大山,空气良好环境适宜,正应山货绿色主题。
地址一选定,接下来就要着手整个购置计划,首先要跟县土地有关部门打交道,由政府出面以建设为名征收土地。在当时来说,一亩地的价格远没有后来那么惊人,补偿款完全在预算范围内。
不过涉及到方方面面,手续也较为繁锁,好在这关系都运用得当,倒是节省了不少时间。既便是这样,把土地使用权证拿到手里时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
临近七月份,山货大市场正式开土动工。
整个夏天李燕都在忙活着这一块儿,放了暑假以后几乎是见天的往工地上跑。没办法,身边的人都有事情干,能帮上忙也是有限,自己的摊子当然得自己多出力了。
市场的工期并不长,差不多三个月就全部竣工了。
看着一排排崭新的商铺平房,李燕由衷觉得喜悦。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成,付出特别多的心血,这也是她开始赚钱以后出力最多的一次。
大市场这一落成,接下来就得开始招商了,电台广播电视,铺天盖地的一系列宣传过后,前来洽谈的人每天最少都有个十几拨儿。这些李燕都不再去插手,全部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