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变局(1/2)
既然真武祠来了许多客人,关洛阳他们商议之后,还是决定由关洛阳和秋笛,把伤者和尸首转到后山,再运上去。
秋石作为大弟子,即刻随同秋良,去见那各方派门的前辈高人。
邪术士的尸体送到镇邪堂,两名伤者也在院中安顿好了之后,秋笛就也到正殿去了。
关洛阳毕竟不是真武祠的人,那种场合,不适合贸然进去旁听,就留在后山院落里看刀。
这把翡翠花纹的古刀,不愧是在秋笛的描述中,已经能够半夜啸叫的宝物,跟赵千牛的钢刀硬拼那么多下,只是多了一些划痕。
只是最后关洛阳爆发力道的那一下,终究还是太刚猛了一些,刀背崩断对方钢刀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关洛阳轻轻抚摸着刀背,手指去到刀尖的位置时,又回转过来,右手松开,仅凭左手一根手指,挑在刀身一侧。
这里恰好是长刀重心所在,刀身横陈,不摇不摆。
他所学的金眉刀法,是以峨眉山白眉拳的器械手段“飞凤单刀”为基础,结合了明朝《剑经》《手臂录》《单刀法选》的一些武术理念,经过田公雨在战场上实际尝试,取长补短,多年演变而来。
这套刀法吸取了当年东南沿海抗倭的一些经历,取长补短,所以颇为看重刀身弧度和拔刀一瞬间的运用。
而现在关洛阳手上这把古刀,刀背笔直,刀刃略宽,刀尖过于淬利,在他运用起来的时候,实则是有些不顺手的。
还需要经过一些细心的感受和磨合,才能够让这把刀也做到如臂使指。
关洛阳把刀往上空一抛,右手接刀,步伐旋转有序,长刀绕身舞动,上刺下撩,横旋竖劈,进退有度。
一趟刀法练下来,院子里面一块七尺大小的地方,出现了如乱麻般团团缠绕的足迹。
他衣袂飞舞,甩袖收刀,转头看去。
门口,秋华拍了拍肚子,赞道:“好刀法,我要还是双手都在,一定要拍手叫好,拍的更响亮一些。”
关洛阳绝不戳他伤疤,直接把话题扯到刀上,道:“还是多亏了这把好刀,要不是秋笛把这刀借我,面对那些怪猴子的时候,我估计就得手忙脚乱,左右支绌了。”
秋华说道:“其实师父嫌这把刀太轻,才会供在镇邪堂中十年不用,近两年来,这刀渐有灵性,夜里躁动,师父已经想要选一个合适的主人,把它送出去了。”
他断臂重伤,面无血色,但这时候精神倒还不错,笑着说道,“我听秋笛讲,恩公全名关洛阳?”
关洛阳点点头:“我才二十出头,别把我叫老了。”
“好吧,关兄弟。”
秋华说道,“你知道这把刀叫什么名字吗?”
关洛阳道:“秋笛没说。”
“师父、师叔当年是在一处古战场里掘出这把刀来的,师父为它取名沉舟,师叔则说,这刀既然重见天日,何必再取朽物的名字,于是用谐音唤作,成周。”
秋华忍不住哈哈笑道,“也真是跟你有缘。”
西周时代,洛阳城,就被唤作成周。
秋华的意思,其实就是把这刀送给关洛阳,不过毕竟他师父不在,这刀的归属,终究不能算是尘埃落定,所以他也没有把话说死。
先把这番话讲出来,就是让关洛阳安心点拿着这把刀。
院外传来秋笛的声音。
“这帮人偏偏选在这个时候,真是……”
他脸带气愤的走进来,被关洛阳一问,就竹筒倒豆子一样,把正殿发生的事情讲出来。
那帮人来,为的是中元节法会的事情。
从秦汉以来,交趾虽时而为藩国,但种种文字变迁、节日习俗,都早已经从中土皇朝传来,随中土之变而变。
中元大醮、盂兰盆会,在交趾也已经是绵延了千百年的习俗。
每年的七月十五,道士和尚,乃至于那些神汉巫婆,为死者超度,求其安宁,为生者祈福,求其平顺。
实际上,本来这类事情统一称作盂兰盆会,只是大明崇尚道门,八十年前,陈永华收复交趾之后,百姓南迁,奖励开垦耕种,道门声势亦略微一振,所以又加上了中元大醮的说法。
到了四十年前,武当动源道长,奔赴交趾,大修奉诏真武祠,借朝廷大义与交趾十五府各派门,论道斗法,定下联盟之约。
皇帝御赐玉箓大法师符令,作为盟约信物,一旦有术士大举为祸,执此符令,可以召集十五府正道派门,平祸安民。
持有这符令的派门,自然而然成为当地中元大醮的主持者。
这种事情是约定成俗,本来各方派门的人,只要等到七月十五当天,接受指引,各自巡行上场就行了,根本没必要这么早来找九英道长他们商量。
可今年成阴府的这场大法会,有许多特殊之处。
因为三个多月前的那场地龙翻身,波及全府十余县,灾邪频出,受害者众多。
大明京城那边,又派越王郑规巡抚交趾,慰问民生,可能将与交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一同抵达成阴府,在下个月十五那一天,亲自到场,祈天佑民。
越王身份贵重,自不必多言。
而承宣布政使司,主掌交趾十五府的民生财务,提刑按察使司主控交趾全境的刑事缉盗事宜,也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
故而这一回,成阴府中元节法会的隆重,将远超以往。
勒石庙的方丈法师韦顶公,连同摩天寺阳莲大法师,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