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十八路诸侯(1/2)
苏琼忍下心中的怒意,他微微躬身,做出谦逊姿态说道:“诸君之愿,唯天下清明,董卓伏诛,苏某虽不才,愿以上党之兵响应,国贼当前,哪有将苏某拒之门外的道理?”
桥瑁自然知道苏琼说的有道理,也知道这个时候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虽然对苏琼表达了一些不屑之意,但也不好做得太过分。
“苏将军随我一同到酸枣去吧!”桥瑁说完,转身打马离开。
苏琼招呼众人跟随前进,有桥瑁这一个开路老虎在,他也乐的清闲。
两支军队合在一处将近八千人,在当时的诸侯中也算有些声势,所以两人向酸枣前进的过程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各镇诸侯相继到达会盟之地,共襄讨董之事。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苏琼;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镇,骁骑校尉曹操。
【注:历史上公孙瓒应该是没有参加讨董联盟的,所以其臣属刘备也没有参加,此处加入公孙瓒,仿三国演义。】
诸侯各自有几千到上万人马不等,人数最多的应当是袁绍,领兵两三万人,都因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之名而投奔于他,其弟袁术势力也不小,孙坚勉强算是一路诸侯,其实也是臣属于袁术的,袁术为袁家嫡子,有的人认为投效他甚至要比投效袁绍更好一些。
这袁家两兄弟可以说占了联盟的两个大头,分据南北,颇有声望。
作为一个军事迷,苏琼是分许过袁氏两兄弟的,他心里对两兄弟有着自己的鲜明判断。
要说这袁家两兄弟,就要先从袁家说起。
一直在说袁家“四世三公”,四世三公是个什么概念,全天下都可能是他袁家的门生故吏。
没有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头的,即便你是寒门出生,只要袁家看得上你,你就可以平步青云,平步青云以后给谁干活?给朝廷,也是给袁家干活。官再大也基本上大不过袁家的四世三公,一来受袁家提携之恩,二来要依附袁家手中的权柄,自然会和袁家牢牢栓在一起,共同进退。更何况还是在颇重德行的汉朝,受了袁家恩惠,哪有背信弃义的道理。
这种提携关系,后面发展成了两千年来中国文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名曰:“师生之谊”。
孝文化根深蒂固的汉朝,一旦你有了老师,这老师就要和你爹一样亲,不接受反驳。
袁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过低了点,本来历史就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他输了,被后人骂也是理所应当。
袁绍庶出,名声能大过嫡出的袁术,是有原因的。
袁绍过继给了袁成,从一只庶出的野鸡直接套上了凤凰的皮毛,成为四世三公最具有权威的合法继承人。
袁绍大量结交人才,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海王”,广撒网,让每一条有营养的鱼都游过他那美妙的池塘。
之后袁绍有和何进等人布局,诛杀了宦官,将洛阳的水搅乱。
袁绍可以说是个典型的阴谋家,直到董卓的出现,才让他在洛阳的翻云覆雨功亏一篑。
接下来就是联盟讨伐董卓,雄踞冀州,吞并幽州,官渡大战等一系列骚操作。
曹操这个变数是袁绍没能想到的,如果不是这个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坏他的好事,他早就应该代替汉朝成为新的神器掌握者了。
所以袁绍不差,只不过既生绍何生操,一物降一物罢了。
再来说袁术。
袁术本人,也并非酒囊饭袋,论起在朝廷纵横捭阖,政治斗争,兵变阴谋,他和他兄长袁绍那简直堪称行家里手,如曹操这种年轻时期一身浩然正气者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哪怕刘备这大耳奸雄面对这兄弟俩,估计也无非只能看破但无法说破一些东西。
袁术手下都是些什么人,孙坚,江东猛虎,陶谦徐州牧,公孙瓒刘备不说了封疆大吏,当代英豪,都是他的小弟。
又说袁术勇而无断,总带着一股侠气。
一代豪侠袁公路,江湖总能看见他仗义豪迈的身影,曾几何时白波帅杨奉,韩暹那都是拜把兄弟,黑山的白绕,于毒那都是哥们,侠气凛然,江湖总有仲家帝的传说。
袁术指定心想,满地图都是老子的狗,老子称个帝怎么了,你们还不都呼啦啦摇着尾巴来找老子升官发财?
老子一人得道,你们这群狗可以跟着升天。
可袁术没想到的是,在别人眼里,这天下就属他最狗。
一手好牌打得稀碎,也不懂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明知道自己搞不定孙坚,还和孙坚玩儿来玩儿去,想把孙坚当枪使,最后当了别人的枪靶子。
袁术的失败可以说有着必然性,他虽然也爱惜名声,但是他天生骄傲放纵,自尊自大。
后来他窃名僭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