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集 湘西大山走出爱迪生(1/1)
第149集
湘西大山走出个“爱迪生”
第一百四十九集
412、专利发明19项:湘西大山走出个“爱迪生”
在此之前,江南采访到一个古怪的发明家。
他是一名牧童,他发明了特制的笛子、水车和二胡;
他是一名教师,他发明了特制的多功能乐器扬琴;
他是一个下海者,他发明了19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产品;
他是一个怪人奇人吗?
他发明了冬天会发热的“三火”皮鞋……
413、挑战自我,音乐讲师搞发明
在湘西龙山县一个叫水坝的地方,40多年前的茅屋里传来婴儿的第一声哭叫。一个发明奇才就诞生在这块大山之中了。
他的父亲叫张宏保,是乡供销社的会计,母亲叫江金花,是农村妇女。父亲略通文墨,给儿子取名叫张正凤,一人姑娘的名字。
可小伙子就是小伙子,张正凤从小就特别俏皮,能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他在水田读小学五年,又在乡里读完初中、高中。这时候,文化大革命暴发了。成绩优异的他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只好回到农村,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接过母亲的重担,当起了湘西大山的农民。
不过,张正凤与别的知青有点不同,有点怪。小时候,他喜欢做玩具。他用石头磨尖磨圆,做成了旋转的陀螺;用竹筒做成“吱吱呀呀”的小水车。四年之后,他用蛇皮,竹筒和木料,做成了二胡、板胡,其工艺音色,绝不亚于百贷店里卖的。
农作之余为一解忧闷和疲劳,张正凤就拉二胡。他自购乐谱、歌本,拉起《良宵》、《二泉映月》、《梅花三弄》。他是无师自通的,越拉越好。他有一杆长笛,人间的悲欢离合都从笛眼里飞出。乡亲们都感到他的奇,他的怪,说他是一个山里凤凰,迟早是要飞到山外去的。
他就是喜欢创新。不愿意走人家老辈人走过的路,而总是要自己去找一条路走走。可是,大山掩盖了他的才华,弯弯山路磨砺他的意志。他想走出大山,走出那条长长的石板路,
1972年,乡亲们极力推举,把他送进了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他喜欢标新立异,无拘无束。对前人的东西,他认为不能照搬,可以的就学一学,不可以的就不学。因此,教师上课,上得好他听,上课不好的,他就是思想开溜,想自己的发明去了。在大学里,他搞了一项发明,成功了。这就是他研制的多功能杨琴,可以发出吹、拉、弹、唱多种声音。
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山里人的质扑和城市文明结合,镜成了他自己的人生世界观。他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他认为,做人的本质是一个“诚”字。不投机,不取巧。他说他不想当官,当官的人,如果不学无术,一是下了台,什么也没有,干了坏事,只有骂名。而在乎他,靠的是真才实学,不靠关系,不搞钻营,实实在在的做一点于国于民都有益的事。
1975年,张正凤凭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朴实真诚的为人品质被留校了。他是家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后台、背景、。这一留校当大学教师,一干就是15年,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山窝窝里出了个大学教师,已经是出了凤凰,很了不起了。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学老师真的很舒服,很自由,可以做自己的科研,可以当教授,可以写论文论著。但是,15年后,张正凤突然向艺术院领导提出:辞职下海搞发明。他们最初产生辞职的原因是看到《湖南日报》上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进一步放宽科技人员政策的规定》,其中说大学教师,可以辞职下海,开发科技产品。张正凤决定挑战自我,他下海了。
这是1990年。张正凤这张辞职报告,一石击破水冲天,在校园引起阵阵波浪。老教授、老教师为他是惋惜;老同学、老同事千方百计劝他放弃下海,说搞不得;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支持他的,都说张正凤,你该知足了,大学教师,多好啊,早涝保收,终身有保障,不晒太阳不淋雨;当地委秘书长的舅舅也批评了他。
但是,张正凤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