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李文祥的权势(1/2)
“那我可记不清了!”李承道说着,“只记得那南兵的统领似乎是叫做郝敬忠。”
郑百户笑笑说道:“不瞒殿下,这龙山卫所的指挥使正是郝敬忠,其实这南兵北调也是有猫腻的,一般为了防止朝廷看出破绽,这征调的南兵都是
从各地卫所抽调精英,临时组建的,因此殿下所见的,应该是一只拼凑起来的南兵而已!”
李承道闻言,愣了一愣,恨恨说道:“真是好手段,别的事情,还则罢了,只是这在军事力量上的,他们这般做法,无异于自毁长城,这如何让人忍的,既然如此,袁子唯,对不起了,本王就要先拿你开口,杀机敬候,让沿海的卫所都收敛一些,郑百户,继续搜集相关情报,万万不可打草惊蛇!
郑百户闻言,兴致勃勃地说道:“卑职遵命,说完了这袁子唯,卑职再给您讲讲织造税监镇守李文祥,殿下想必知道,苏杭丝织品天下闻名,而在这里,分工也是几位严密,有车工、纱工、缎工和织工等专门的工匠,开设织造坊的商人们,还会聘用大批专门负责打线、染色、改机和挑花的女工。
“这个李文祥便是管这些的,这人为人倒是还算低调,不算嚣张,但是苏州织造天下闻名,其中利益甚大,李文祥便暗中以手下心腹冒充商人,利用职权之便压价收购,从中牟取暴利,苏杭一带的商人们都是深受其害,但是碍于李文祥的权势,他们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说着,郑百户还以松江府为例,说明了李文祥的作为。
原来,这松江府百姓大多是以织布为业,日成一匹,而千万百姓,每日产能就是千万匹,再说嘉善地区,那里的百姓以纺纱糊口,产量也是极大,因此历来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完魏塘纱的说法。
但是李文祥到了之后,这些布匹纺纱都被他垄断了,并且压价收购,然后转卖四方,从中牟取暴利,因此不仅是此地的富商,就连当地百姓也是被李文祥弄得苦不堪言。
除了这些之外,郑百户还探听到了一则对李承道等人有利的事情,那就是李文祥和袁子唯的关系一直不好,矛盾很深。
盖因这湖州一带种桑养蚕,山东河南百姓则多数种植棉花,苏州制造需要从这些地方大量购入原材料,而袁子唯执掌官税,经常阻碍这些原料运送,对于李文祥而言,却是大大的不利,因此,李文祥和袁子唯只见的关系一直不好。
李承道闻言,暗自点了点头,其实集中性的采购、转运和出售自然有他的好处,但是李文祥盘剥的如果不那么厉害,能给老百姓留下一条活路的话,这件事情,倒是也不必太过于和李文祥斤斤计较。
毕竟这税监权虽然归属于内场了,但是内厂肯定不能亲自坐镇天下各地,到最后还是要靠着这些镇守太监为他们办事,如果制法和制度上无法规定全面,即使换了人,也不见得就比原来这些人做得更好。
而且若是搞成了水至清则无鱼,对于以后税赋上交也是极为不利。
李承道想到这里,开口说道:“虽然此人有些贪墨,但是心却不至于太黑,算是个可以笼络的人,他的事情暂且放一放,说说这个吕子聪,这位吕公公怎么样?”
郑百户闻言,说道:“说起来,这三位镇守太监中,名声最好的就是这位吕子聪公公,江南粮田税赋的征缴是不收实物的,都是折算的银两,太上皇开国,便定下了米麦四石折银一两的规定。”
“如今,这比率已经变了,米粮一石便要征缴一两的银子,相当于加了三倍的税赋。江南百姓中流传这一样一句话,说的是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可见税赋之重,要不是江南富庶,鱼米丰收,百姓早活不下去了。”
“说起来,这粮食折成银两上交赋税,中间损耗极大,再加上袁子唯等人层层收税,百姓们五斗的粮,能够拿回来三斗的钱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李承道闻言,开口说道:“如此说来,这折银率确实有些高了。”
郑百户点了点头,说道:“但是自从吕子聪吕公公来了之后,每年秋收时节,吕公公便会派官船主动上门收购,虽说价格也低些,可是算上官税和损耗,得利要远远大于自己运送出售,因此百姓都愿意将粮食卖于他,吕子聪的名声也变得非常好,一度被当地人称为江南善人!”
李承道这时才是真的迷惑了,那日听廖管家说,只觉得这吕公公胆大包天,竟然连进贡给皇上的贡茶都敢掉包,当时还以为这人不过是个掉在钱眼里的阉货,想不到如今竟然还有这般善行,不禁奇怪说道:“按照你这么说来,这吕子聪还是个清官喽?”
郑百户呵呵一笑,说道:“恕卑职斗胆,殿下,如今这天下哪里有什么清官啊,这吕子聪自然也算不上,他这么做其实也有他的牟利点,江南市鱼米之乡,那么多的粮食,只要在每石粮食上,稍微赚上一点点,累积起来也是座金山了!”
郑百户说着,李承道闻言,开口道:“如此说来倒也是了,这些百姓才不管你贪不贪,若是贪墨时,也能想到百姓,照顾百姓一些,他们就感激不尽了!”
郑百户闻言,说道:“殿下所言极是,除此之外,吕公公对于茶叶香料药品这些有价无市的物品看管的纪委严格,这一来折算银两也是几位丰厚,虽说如此,但是三大镇守太监中,吕子聪是最为宽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