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大唐称心》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大唐称心 ()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混不明白的混子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217229/

第一百四十五章 混不明白的混子(2/3)

是大有来头的。张亮与术士公孙常、程公颖打交道,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能将张亮的底细摸得如此清楚,幕后肯定有高人指使。

不过,张亮始终没有承认自己谋反,他坚称这是无耻小人对他的诬陷。尽管术士公孙常和程公颖都出庭作证确有其事,但张亮反驳他们是由于贪生怕死才作了伪证。

张亮还苦苦向李世民求情,说自己曾为大唐出生入死,希望得到宽大处理,从轻发落。可李世民不由分说,坚持将此案定性为谋反。朝中百官见李世民杀意已决,也就顺着李世民的心思说话,赞同处死张亮。只有将作少匠李道裕说了一句公道话,认为张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但李世民仍下令将张亮斩于西市,籍没其家。

对于张亮是否真有谋反之心,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张亮是唐朝的功勋大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六位。从以往的经历来看,他对李世民是很忠诚的。当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争夺太子之位时,他被李世民派往洛阳拉拢当地豪杰,扩充实力。不料被齐王李元吉发觉,向唐高祖李渊告发。张亮被捕后受尽了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把李世民招供出来。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夺取皇位后,张亮被封为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张亮的忠诚。贞观十七年二月,太子承乾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七位的侯君集图谋发动政变,侯君集想拉张亮入伙,不料张亮立即向李世民告了密。侯君集被杀后,张亮因此迁升为刑部尚书,参预朝政,当上了宰相。

其实,如果张亮真有谋反之心,应该早就反了。贞观十九年四月,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张亮担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精兵四万、战舰五百艘从莱州湾垮海攻打辽东的沙卑城。

此时张亮手中掌握着兵权,想造反的话应该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却未见张亮有任何造反举动。《旧唐书》中倒是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张亮进军高句丽时,驻扎在建安城下。一天,大多数士兵都出去打柴与放牧了,忽然一支高句丽人马杀到,军中士兵张皇失措。张亮一向胆小怕事,从未经历过如此惊险的场面,顿时吓得目瞪口呆,“直视而无所言”。他手下的将士见此情景,还以为他临危不惧,于是士气大增。副总管张金树随即鸣鼓出击,竟大破敌军。如此歪打正着,算得上战争史上的一桩奇闻了。此事后来传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也知道张亮不是将帅之才,没有责备他。

这个故事如果属实的话,说明张亮并不具备夺天下的才干。即便有造反之心,也难有造反之胆。

既然张亮不具备造反的胆识,李世民为什么还要杀掉他呢?张亮的名字应验图谶、臂上生出龙鳞,不太可能成为杀他的理由。

《资治通鉴》中记载,贞观三年三月,有个叫刘恭的人,因为脖子上的纹理象一个“胜”字,便自称“当胜天下”。此事被人举报后,刘恭被定为叛逆之罪,关进监狱。李世民看了刘恭的罪状,不以为然地说:“怎能凭一个字纹便置人于死地呢?如果上天要把天下交给他,并非我个人的力量所能除掉。如果此人无天命,一个字纹又有何妨?”当即下令将刘恭释放。所以,李世民对图谶、龙鳞这些无稽之谈应该不会太在乎。

李世民在意的应该是张亮私养了五百义子。虽然张亮缺少胆识,但私养这么多义子肯定有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的史书中没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义子并不是他自己豢养的。

唐朝官员的薪水不高,加之李二在位时期的反**措施比较到位,朝中官员大都很穷。不象我们现在的官员,只要手中有了点权力,就可以大肆搜刮钱财中饱私囊。张亮为官还算清廉,根本不具备私养500义子的经济实力。所以,张亮背后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

那张亮背后的支持者是谁?张亮位居宰相,能够充当其后台的还会有谁?回味一下当时宫中的状况,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因为在魏王泰与太子承乾的争宠斗争中,张亮明显站在魏王李泰一边。

张亮曾任太子詹事,受排斥被调出东宫,出任洛州都督。太子承乾失宠后串通侯君集谋反,也是张亮最先向李世民告发的。显然,张亮的后台就是魏王泰,他那五百义子极有可能也是为魏王泰豢养的。这时的张亮实际上是在重复当年李世民与李建成争位时他在洛阳所做的工作,只不过现在的效劳对象是魏王泰。

出人意料的是,太子承乾东窗事发被贬为庶人后,李世民却没有立一度极受宠爱魏王泰为太子,而是立了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抛弃魏王泰,据说是由于承乾的一番话。

承乾被废后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奢求?因为臣被魏王泰算计,担心自身难保,才与朝臣谋求自安之计。不逞之人趁机为我出谋划策,才做出了不轨之事。如果立魏王泰为太子,正使其得计。”承乾的话引起了李世民的深思。他对大臣们说:“承乾之言说得也是,如果立了魏王泰,承乾、晋王必难保全。若立晋王治,魏王泰与承乾可安然无恙。”于是,李世民采取“两弃之”的办法,废了承乾,也不立魏王泰,而是立了他平日并不看重的晋王治。

李世民既然立了晋王治为太子,自然不会再容许魏王泰的势力坐大,以避免重演“玄武门事变”。如今

状态提示: 第一百四十五章 混不明白的混子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