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讨伐董卓的日程(1/2)
“看来讨伐董卓的已经被这些人提上日程了.....”秦烈看着手中的书信,有些激动。
这些时日以来,自己真的是太久没有征战过了,自从击溃黄巾军之后,自己被封侯,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像是一把绝世好刀,却被蒙上了灰尘一样,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虽然自己日日操练,武艺没有退步,但是还是感觉自己的征战有些生疏。
自己的那些军队,铁浮屠,陷阵营等精锐部队都在训练之中,还有自己常备的军队已经增加至两万人。
中山郡是冀州的大郡,冀州又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再加上黄巾之乱时流民涌入,自己享受了不少人口的红利,中山郡范围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好不夸张的说,自己的若是发起战争,可以在一个月之内组建起五万的军队。
虽然黄巾之战的时候自己的常备军两万人不能算是精兵,可是经过这一年多的训练,已经算是精兵了,秦烈有信心,自己的军队拉出去完全不必天下间的任何一支军队要差,因为自己的投入在那里摆着,光是自己的军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虽然现在中山郡的财政很是富足,由于屯田之策的实施,粮食产量也是冀州最高的,完全可以支撑的起自己的军费开支。
有的人就很奇怪,就像是郡中的文官,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如今天下太平了,还要组建这么多的军队,要知道,若是一个郡的护卫军,有几千就已经不错了,像是中山郡的隔壁几个郡,常驻的军队不过五千,还有许多的老弱病残,这并不是军中不想建设军队,而是没钱。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有些文官的眼里,就算有钱也不能这么大的军费开支,文官们粗略的算了一下,中山郡的军费开销几乎是旁边常山郡、巨鹿郡、平原郡等数个郡军费开销的总和的三倍,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就要吓一跳,如果不是中山郡粮食富足,在这个军费开支下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这些文官在就冲破头颅的阻止了。
因为在那些文官的眼中,现在天下已经大定,黄巾之乱平定之后就再也不会有战事了,就算有,也不至于发生的规模巨大,所以这些文官们觉得秦烈或许可以稍微减少一些军费开支,用来做一些别的事情。
当秦烈问道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些文官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有的想说建设民生,可是钱完全足够,建设民生的钱已经很到位了,不缺钱,有些文官说建造秦烈的住宅,确实,自从黄巾之乱后,秦烈的住宅就没有翻修过,虽然不至于破旧,可是相比之下,还不如城中的富商住的好。
总之,在这些文官看来,只要不建设军队,拿来干什么都是好的。
对于这些人的看法,秦烈表示理解,毕竟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天下都是一片大好,尤其是在中山郡,中山郡在黄巾之乱中因为秦烈的缘故,是冀州内受到波及最小的郡,即使是在巨鹿郡的正北方,离黄巾军的老巢这么近,也没有造成什么过大的危害,反而是黄巾之乱是最大的流民聚集地。
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山郡整体山河大好,加上秦烈的“英雄”光环,让郡中的这些文官有了错觉,他们哪里知道,黄巾之乱只是乱世的开端,而不是结束。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当时朝廷**、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主动的向朝廷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成功的镇压了起义,但确造成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参点,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最大的也是屈指可数的以宗教形式为核心思想的起义
他们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明确的表明了这样的观点。给起义者灌输一种我们是正统,现在的统治者已经得不到天子的恩赐,我们才应该是天子的思想。张角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之好。
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分为十八路诸侯分割,最后由于董卓的暴政,诸侯由袁绍的组织下形成联盟共同讨伐董卓,最终形成了三国的局势。可以说没有黄巾之乱就没有三国的局势,或许就会变成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的场面了。
《三国演义》一开篇就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说的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也就是说,造成天下大乱的直接责任人是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人,因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崇信宦官,而禁锢贤臣。
你看,“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这是过去对天下大乱原因的习惯性理解。这当然没有错,但这种习惯性的理解,并不能解释当时所有的现象。
比如董卓,他虽然是大将军,可是引起了十几个地方军阀对他联合讨伐,董卓也成了造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最直接的罪魁祸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董卓本人,还是讨伐董卓的人,他们本质上都是军阀,手里是有兵权的。
但问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