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一次反围剿(临战)(1/2)
1646年正月初八,前来堡里拿货的商贩传来确切的消息,延川县城已经出现大量军队的集结,人数估计有三千多。种种迹象表明清军,在这几天就会来攻城。
收到消息之后,新城(振新城)就进入正式的战备状态。之前在山谷里养的大量牲畜都搬到了新城,羊和鸡有一半被宰杀作为肉类储备。现在天寒地冻,生肉还能放得住,战争状态下人的体力会急剧消耗,必须保证顿顿得有肉。煤矿和铁矿也关停了,人员都撤到了城里。最初的山谷只留了一百人不到,由吴老三带队负责警戒和情报传达。
城门每天只开两个时辰,商贩等人员不得进城,只能在城外拿货和买卖。现在每天的交货量都非常少。生产人员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武器。火枪已经做好了两百多杆,两三千丁壮人手配一杆长枪的愿望已经达成,狗腿刀也只有少量的缺口,有个一两天就能补齐。
盔甲的缺口有点大,堡里的妇女都动员起来缝制防弹衣式的身甲,但因为这是个纯手工活,进度有点慢还有一半的缺口,钢盔到是做的很快现在丁壮们每人都有了一顶。在五天以内把盔甲补齐,委员会给负责生产的王四老婆下了死命令,大老爷们就要拼的头破血流了,娘们就必须顶用。
火药储备因为李振新的重视,可以说很充足尤其是备了大量的原料,现在正在组织人员抓紧提纯和配制。
肖正南带着所有的丁壮进行守城演练,李振新也从生产一线赶过来看一下。看了只后觉得老肖这人执行力没问题,就是战争天赋不怎么样。练兵都是一板一眼,可是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想着解决问题。
打仗这玩意怎么可以不提前布置预备队哪?把老肖过来让他尽快抽一千人出来,其中八百人组成总预备队,两百人组成突击队。突击队队员素质必须要好,是作为尖刀部队使用的,李振新把新产的火枪都装备给他们,专门训练三段击,作为突击火力来用。
城墙布置也非常混乱,有的地方连人都没办法走,这么不畅通的防御安排遇到紧急情况可是要害死人的。城墙上必须要留交通道,这是身命线。没断城墙的防御必须要责任到人,什么人负责干什么都要安排好,不然打起仗来乱哄哄的的怎么能行?
还有人员的集结速度必须要快,以前训练人员的时候不是都训练成熟了吗?为什么现在人数一增加就又回到了老路上去了。
一边巡查,一边开现场会给老肖解决问题。也是难为这位老哥了,一个好好的锦衣卫头目赶鸭子上架的作为守城总指挥,他一时还难以适应角色的转换。
从巡查中李振新也看出了自己目前团队的问题,缺乏高素质的军事人才。这次战斗结束以后,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再这么自由发展下去了,以后的战争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残酷。军事能力跟不上,是要吃大亏的。
坦白说这次来进攻的清军,李振新觉得并不可怕,起码有很大的把握能打赢。因为情报显示来的兵都是周边县城和府城的绿营兵,大多数也其实都是壮丁,正规部队很好,实力不怎么强,装备更是没法比,唯一的优势是他们有战斗经验且很丰富。也正是这一点,李振新才保守的选择守城战略,如果自己的士兵是见过血的,都可以选择在野战中和他们打了。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清军对于堡里的实力并不清楚,他们以为就是一个作乱的土山寨,即使有火炮,那也只能是有火器的土寨子。以清军这几年摧枯拉朽的战斗力,遇到这样的寨子调主力部队参战是在侮辱人家的实力。
尽管哪位石县令在写给延安府和三边总督孟乔芳的汇报中说:有李贼振新,贩毛布为业聚财无数,现在又聚民过万举旗造反,有火器无数。恳请朝廷发重兵剿之。
但是上级部门并没有重视,认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山寨造反,最后商议之后,派延安府参将作为剿匪总指挥,带着一千多绿营兵和两千多周边县城的丁壮就来了。并没有把陕北地区的精锐派过来,去干这种挑土寨子粗活。
他们这么判断也是有原因的,如果这个寨子实力够强早都来打县城和府城了,没必要窝在山沟里当土霸王。这样的山寨如今多如牛毛,朝廷大军都没时间顾及。再说陕北这地方,山高路远的,派大军去剿匪,人家直接往山里跑就完事了,去多少人都没用。那个山寨又不是重要的城池和关口派大军占了也意义不大。所以派个两三千过去把土寨子平了,再杀些人头,把乱民们驱散就成了。
当然战争是由无数个意外因素组成的,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没有结束之前谁也无法准确的预判出结局。能做的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细节都解决了。比如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重要隐患,没有考虑夜战问题。丁壮们在城墙上守城的时候,怎么防寒?白天大家还能坚持,到了晚上守夜的时候取暖就成了大问题。
“肖指挥,这晚上守城怎么取暖啊?”李振新也没有经验本着问问有专业人士的态度,把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
肖正南说:“这有何难,直接在城墙上放柴生火就行了,白天晚上都如此应付。”
这个老肖就是不动脑筋,城里能有多少柴火?再说生火也乱哄哄的的只会增加原本就空间紧张的城墙的拥挤程度。所以说必须的规划好才能行,看来还的自己想办法。
办法就是做大量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