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当家不易(1/2)
关于钱的问题,姜承枭表示那从来不是问题。
自从他重活一回之后,每天思考的就是怎么暗中培植人手,怎么装孙子挖他堂哥墙角。
赵王当年不要太富有,武帝和先帝的赏赐数不尽数,姜承枭还记得去年清点家当的时候,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大地主。
天下大乱之前,他们家在关中有数万顷良田,巴蜀和江南也有数万顷良田,手底下的佃户足足有三千多户,金银珠宝更是不用说。
天下乱了之后,这几个地方的良田都卖了出去,换了数十万金,成为他起兵的资本。
现在他堂哥死了,自己当家才知道柴米油盐真贵!
当然,他的个人财产一直都是和朝廷分开的,成为昭王之后也就有了内库,专门供他花销的机构。
长孙清漪长得漂亮,人也聪明,就是持家太严了,基本上一套罗裙不穿到全是补丁是不会换的。
这样换来的就是北晋官僚盛赞王后勤俭持国,乃是贤后!
是故,太原的官家夫人都不敢在外面太奢侈。王后都穿补丁罗裙,你敢穿丝绸的?你是觉得自家钱太多了,要捐钱出来安抚河北灾民吗?
好名声都被昭王和王后得了,但是实际上王府的人却觉得王后未免太勤俭了。
姜承枭觉得没啥问题,他自己并不缺钱花,没有什么口腹之欲,更对穿衣服不怎么讲究,只要穿的舒服就没问题,至于是否华贵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
再者,关于奢靡,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四个字。
吃喝,姜承枭是不讲究的,这个时代的东西吃起来还真是一般般,求个饱就行了。
玩乐更不用说了,以他的眼界,这个时代所谓的精神娱乐活动不要太枯燥,所以也没有什么追求。
在这样和那样的无所谓之下,昭王和王后的勤俭,那是名满北晋上下,大臣说好,百姓也交口称赞。
内库在长孙清漪的勤俭持家打理下稍有盈余,便想着给家里几个孩子做几件夏衣,依照长孙清漪的说法,自个儿买布回来做好些,既有心意,而且又便宜省钱。
姜承枭表示老婆咱们是不是太省了?
长孙清漪表示由俭入奢易,不能铺张浪费,天下尚未一统,岂能骄奢放纵。夫君在外征战辛苦,那她肯定要打理好家里面的,该省的钱一定要省。
好吧,这觉悟姜承枭觉得颇为惭愧。
其实仔细说来,长孙清漪省的钱,大部分都接济了追随姜承枭的士卒家庭。
自从当家之后,王太后郑氏便带着长孙清漪,手把手的将当年怎么养殖家奴的招式交给了长孙清漪。
现在西里坊的老卒家人,恨不得给王后立长生牌位。
对此,姜承枭自己大抵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虽然老婆管钱管的严,但是他自己有私人小金库啊。
红桃那边经营‘纯茶’日进斗金,那玩意销往草原,简直不要太值钱。除此之外,东莱郡那边的私盐走私进入关中,草原等地,还在赚钱。
虽然他不是工科狗,但是该挣的钱一样不含糊。
不过一般而言,‘墙耳’的资金他是不会动的,这个组织现在遍布天下,到处都要花钱,但是也在到处建立走私的联络网。巴蜀的蜀锦往北卖,辽东的药材往南卖,西域稀奇古怪的东西往中原运,茶业遍地生花,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他的口袋。
是故,他是不缺钱花的。
所以,在自家两个宝贝女儿苦兮兮的哀求下,姜承枭抽空带着两个女儿去了江南商人的铺子,准备给女儿做几件好看漂亮的小裙子。
至于儿子?
有的穿,没有光着腚就行了。
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嘛。
无难和常乐兴冲冲的去做裙子,姜承枭则百无聊赖的喝着茶。因为是私下里的行动,所以铺子东家不知道他是昭王。
话说回来,自从堂哥死了之后,他开始当家,接着天下大乱,各地的赋税收入其实一点不好。
昨儿个天阁议政的时候,户部尚书郑善愿告诉他,目前北晋治下,并州这边的各郡收入勉强持平,河北那边就是赔钱、砸钱、砸粮食,想要等到河北盈余乃至上供收入,那得有的等。
姜承枭记得很清楚,当时郑善愿说河北时候的嘴脸,“河北之地,千里赤野,民生凋敝,三年生聚,或可自食其力。”
潜意思就是,那破地方,叼人死光了,还不知道要砸多少钱呢。
管钱的一般都很暴躁,这对郑善愿来说更是这样。没人愿意银子哗啦啦往外流,还看不见回收资金的迹象。
尤其是姜承枭出征,银子如流水,粮食如粪土,不要命的往前线调动。
郑善愿心里苦,每次看见粮仓被搬空,心里面就跟丢了孩子一样,或许郑如意丢了他都不见得有这么难受。
所以,郑善愿告诉姜承枭,秋收之前,最好不要跟人打架,不然没钱吃饭。
好吧,姜承枭个人也挺郁闷的,地盘变大了,不能收租,还得往里面砸钱。
这个家不好当啊!
这个时候姜承枭不得不感慨一句;堂哥真辛苦。
“这是假钱!”
一道声音忽然打断了姜承枭思路,寻声看去,只见铺子东家手中捧着‘宏业通宝’哀嚎。
“霁云,你去问问情况。”姜承枭蹙眉。
“是。”
不一会儿,南霁云就搞清楚了情况,然而姜承枭脸色却是黑了下去。
天下流通的钱无外乎三种,金子、银子、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