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曹操的心结(1/2)
荆州大地,风平浪静,刘禅他们正趁此时机,大谋发展。
而邺城却不一样了。
自从曹操从关中回去之后,邺城便是暗流涌动,紧张的气氛挥之不去。
随着夏侯渊在关中平定各处叛乱的消息传入邺城,曹操的自信心也开始空前的膨胀。
他已经完全抹平了在赤壁之战中留下的伤痕,他强大的力量,再一次得到了见证。
如今虽然马超还占据着冀城,梁兴还在负隅顽抗。
但是在他看来,都不过是强弩之末,已经不需要他再担心了。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时光不等人。
他已经虚岁五十八,距离六十,已不到两年。
他痛风的毛病,近来也越来越折磨着他的身体。
他还能不能活到七十岁,有没有机会成为“古来稀”中的一员,他的心里并没有底。
他已经开始谋划身后之事了。
他如今是大汉的丞相,在除了扬州、荆州南部、益州和凉州之外,有着绝对的权力。
他甚至都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大权独揽,虽非皇帝,而实为皇帝。
可是一旦他“百年之后”呢?他会不会像当年霍光一样,身死族灭?
他不知道刘协有没有汉宣帝刘询的政治能力,但是他却不能赌。
所以他不能只当大汉的丞相,他要为后人铺路,要让他百年之后,曹氏家族依旧能够掌控天下的命运。
所以,一个“封王”的计划,已悄悄的酝酿了出来。
而大汉有一个祖制:“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这一条“铁律”,虽然在历史上已经被破坏过多次,但是最后都得到了修正。
尽管强如“吕氏外戚”、“王氏外戚”,最后都无一幸免的落了一个遗臭万年、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在如今天下尚未平定的时候,他却也不能激进,所以在“封王”之前,他决定先走“封公”这一步。
一旦“封公”之事办成,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现如今已经归他领属的冀州划为他的独立王国。
而这样一来,再过个两年,他在战场上再立几个大功,讨灭几个“反贼”,到了朝廷无以封赏的时候,他“封王”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昭便当了他的这个马前卒,开始与朝中公卿商议表请他为国公,并请求朝廷赐予他九锡,以彰显他彪炳的功绩。
这样的大事,要想实施,自然需要大量的朝中重臣支持。
然而曹操自己也知道,朝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之所以投靠在他的麾下,并不是看重曹操这个名字。
而是看重的汉帝刘协所拥有的皇室正统牌子,跟着曹操,就是跟着大汉,就是天命所归。
而荀彧,正是这一群人的代表。
这一群人里面,更有大半,都或是荀彧引荐,或是荀彧引荐之人推举。
他们几乎都唯荀彧而马首是瞻。
而荀彧,深得曹操的看重,被比为当代之张良。
只不过,这个张良,在曹操的心目中,跟的不是汉帝刘协,而是跟的他曹操。
是他曹操的“幕僚”。
荀彧虽然心里和曹操的想法截然不同,但是当初天下大乱,曹操有雄杰之资,他寄望于曹操能平定叛乱,匡扶天下,做当代之尹霍。
所以对曹操推心置腹,全心辅佐。
甚至在赤壁之后,曹操已多次无礼于汉帝,荀彧也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对曹操仍旧十分礼敬。
但是这一次,董昭前去跟荀彧商议表请曹操进封“国公”的时候,他却改变了态度。
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开始怀疑曹操是否要做第二个“王莽”。
不过他却并没有这般对董昭说,而是以曹操“本兴义兵,国之重臣,应秉忠贞之志,匡朝宁国”为由,否了董昭的提议。
董昭在荀彧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本来劝进的首功,眼看就要被荀彧给毁了,他的心如何能甘。
所以,在之后的某一天,曹操刚与众臣诸将商议完起兵攻打江东的事情之后。
董昭独自来到了曹操的身边。
曹操见董昭单独求见,以为他寻求“封公”的事情已经办妥,心中满是期待,便召见了董昭。
“公仁,今日你只身来见,可是有什么要事禀报?”
曹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他已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那个喜讯了。
然而董昭却一脸愁容道:“明公所期之事,恐怕难以成行了!”
曹操闻言,眉头猛然皱起,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了。
在如今这大汉天下,在长江以北,他自认为没有谁能阻止他办成心中所想之事!
“难道……”
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点想法,不过他却还是询问道:“你遇到了什么难处?”
董昭正色道:“荀令君以为,明公为大汉之丞相,当公忠体国,追灭残贼,而不该一味的追逐名利。”
“嗯?”
曹操闻言,瞪着董昭,发出了一声重重的鼻音。
他不愿相信这是荀彧说出来的话,可是却又担心这真的是荀彧说的话。
董昭见状,连忙拱手拜道:“明公明鉴,董昭不敢胡言。”
“好了,我知道了,你下去罢……”
曹操说罢,挥了挥手,示意董昭离去。
董昭闻言起身,后退两步,转身离去。
在他转身之后,他的嘴角不禁扬起一抹邪笑,心里也正得意着:“荀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