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替汉》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替汉 () >> 第三十七章 何笑江东无名士(5000字)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201502/

第三十七章 何笑江东无名士(5000字)(3/3)

间为无数士人所敬仰。

但事后陈琳听闻张纮在许都,以为张纮为曹操效力了,对左右惊道,“子纲在,曹公必有回檄。”

这件事传到曹操耳中后,正为陈琳檄文所苦的他大喜,想让张纮为其写一封讨袁檄文,张纮却在以“才疏学浅,无从下笔”为由婉拒了曹操。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作罢。

张纮在许都将近一年,除了一开始经常宴饮之外,后面就在家中闭门不出。

直到建安五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知道张纮一直心向孙策,所以特地让荀彧将孙策身死的消息告知张纮,想以此让张纮死心,从而为其效忠。

并且曹操特地压下孙翊请求朝廷让他袭爵吴侯的请求,曹操甚至表露出要因丧伐伐吴。

在人人都认为江东即将大祸临头的关头,一年来不轻易出门的,年近半百的张纮,他再一次主动的踏出了府门。

他再次上门拜访各位朝廷公卿,联络在许都的故旧好友,终于在他的努力串连下,曹操召开了一次议会,议定是否要征讨江东。

那次议会由曹操亲自主持,其手下重臣都汇聚一堂。

建武将军夏侯惇率先言道江东弊弱,又无贤才。今孙策已死,朝廷若出兵,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回江东,力劝曹操征讨江东。

夏侯惇此言一出顿时就取得了议会上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个时候中原对江东一地的轻视是由来已久的。

张纮听后,不复温和姿态,当堂驳斥夏侯惇所言:“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又程普、黄盖、韩当等入为孙翊腹心,出作孙翊股肱,江东盖多士矣,何谈无贤才?”

见夏侯惇辩不过张纮,随后袁涣、国渊、凉茂等支持征讨江东的素有文名的司空府属官一一出列与张纮论辩。

张纮或引经据典,或详述江东险要地势一一诘抗,诸属吏纷纷不能对之。

张纮名士之风姿在这场议会上一览无余。

在议会上,曹操看着那个思维敏捷,文学渊博,口若悬河的张纮,不自觉的摸了摸脑袋,他感觉头风又有发作的倾向了,

这就是所谓的“才疏学浅”吗?

荀彧、荀攸、贾诩、刘晔等四人不赞成征伐江东,所以全程不言,郭嘉压根就没来参加,而程昱迁为振威将军正在守卫鄄城。

曹操手下那些有能力与张纮对论的谋臣,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发言,就这样张纮在议会中竟久久处于上风。

最后张纮对曹操劝谏道,“今袁逆大敌压境,要是明公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或许会促使江东联袁,不如因而厚之。”

曹操本就对征讨江东一事犹豫不决,他只是不想错过孙策身亡这个难得的机会而已。

可是今日堂上张纮所言让他进一步认识到了江东的底蕴,虽不如中原,却也不是速亡之国。

而且他手下几大谋臣的态度也表明了,现在的确不是分兵征讨江东的时候。

因此他最后对张纮道,“善”。

一个善字表明了他最终的态度,征讨江东之议就此作罢。

……

荀彧行走在幽深僻静的巷子中,

初入许都,后发制人,为孙策正名。

危机时刻,不顾非议,打消曹公东征念头,为孙翊平定江东内乱消除了最大的外患,

在千里之外,身在敌国之中,不顾自身荣辱安危,为江东的稳定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此张公,如何不是大贤,自然也当的起他荀彧这番礼敬。

荀彧今夜会来拜访张纮,除了敬佩张纮之才能之外,还因为荀彧觉得张纮与他是同一类人,

都是坚守初心者,

只不过一个是为了忠义,而一个是为了心中情谊。

曹操已经决定要放归张纮回江东,荀彧怕有些话今夜不说,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

荀彧终于来到了张纮的府邸门口,他向府外的门房递上自己的名贴。

门房本来还有些昏昏欲睡的,见到名贴上写着汉侍中,尚书令颖川荀彧荀文若的字样,瞬间惊醒。


状态提示: 第三十七章 何笑江东无名士(5000字)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