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东窗事发(2/3)
又要来了;古丽娜在轻舟到了后,嘴角一直挂着甜美的微笑,这几天网上针对老孟的言论,看的小妮子着急异常,又不方便直接打电话,只能在微信里表达自己的关心;
“小娜,你和周芸先走,我随后过去!”
狡兔尚且三窟,何况咱孟老板,周芸开车将古丽娜送到了早已收拾妥当的东山墅的房子;
在空旷的别墅里走了一圈,古丽娜掏出手机给姐姐发了微信,让她别等自己吃晚餐了;
“这家伙,狡猾狡猾的,我都快忘了这还有他房子了!”
“小骨姐,你陪我去嘛,东山墅的房子很久没人住了,我有点怕!”
当初搬家的时候,考虑到万一自己和大叔还要偷偷的来过二人世界,丫头有些个人物品并没全带走,因为要拍《七月与安生》的宣传海报,想到有一副耳环挺适合的,热芭就磨着小圆脸陪她一起去;
“少来,你助理呢,还有保全,这么多人,你怕什么,我待会和丫丫姐带小鱼出去玩,没工夫陪你!”
丫头撇撇嘴,闷闷的拿上手包,刚准备出门,紫萱散步回来了,热芭眼珠子一转,过去殷勤的接过紫萱的包;
“紫萱姐,我去东山墅拿东西,你陪我一起好不好?”
紫萱迟疑片刻,想着好久没去了,答应了小丫头;
孟轻舟还在光线等于东过来,好多事确实需要再沟通一下,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影响到两家公司的合作;
东山墅即将上演的好戏,某人并不知情;
“老孟,风头不对啊,电影提档那年没有,怎么这次搞得满城风雨,看样子,这是有人在针对你!”
于东到了后,直接进入了主题;
“老于,上次陈嘉上和那位姓文的是怎么说的?”
“我哪知道具体情况,他俩见我在,都没怎么谈事,我估计事后肯定又见面了。”
大老王给两人拿了雪茄,慢悠悠的说道:“不就金像奖的事嘛,他们能做初一,我们做十五不就行了,到最后看谁吃亏,这帮香港人,是该调理了!”
四五年前,整个香港电影界都萦绕着一股悲观的气息——“香港电影何去何从?”。
伴随着大量香港电影人舍弃香港本土市场纷纷北上,这一论调在每一部陆港合拍片在内地公映的时候都会提出来;
一个弹丸之地,铸造了过去数十年华语电影的黄金年代,还能要求什么呢?
所以在整个华语圈资本、题材、乃至观众都在流动甚至不断更新口味的年代,“香港电影”这一概念,或许会逐步的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华语电影圈”的全新思维。
香港影人有着非常完善的工业意识,仅凭这一点就把内地的草台班子甩出好几条大街。
但是和内地的电影人相较,内地有着较为突出的美学意识。所以许多香港的技术工种,譬如摄影、剪辑、美术、化妆等,在内地诸多题材背景的烘托下,能够展现出比在香港更多的才华。
因为在香港,题材有限,而且在制作方面的条条框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香港电影的美学发展。
当然,像许鞍华这样热衷文艺片的导演在美学上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的,只是资本未必接受,市场也未必接受。
徐科和陈可新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导演,后来这个名单加入了吴宇森、陈嘉上和杜琪峰;
这几位早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就是大拿,来到内地,经历短暂的适应期后,都推出了质量和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如果·爱》、《投名状》、《龙门飞甲》、《毒战》等。尤其是《毒战》,杜琪峰最大的贡献是在内地让警匪片这一类型的审查尺度更加开放了一些。
有一种论调,《无间道》后,香港再无拿得住的本土电影。
而《无间道》的三位主创,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也开始北上,“窃听风云”系列是麦庄北上的新作,虽然讲的是香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纯粹的香港电影”的口号,但是整体的风格和叙事已经开始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了。
再往后,无论是陈木胜、林超贤、冯德伦,以及梁乐民和陆剑青,这些中生代导演都在试图找到内地观众和香港电影工业的契合点,像《激战》、《寒战》都为陆港合拍片的翘楚之作。
逐步的,他们会成为“大华语电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只是,内地观众不会满足于日常消遣的“爆米花”电影,早先徐克、陈可辛都在寻找内地观众熟知,而且能够表达出新意的电影题材。
无论是“狄仁杰”系列、《中国合伙人》,还是即将上映的《智取威虎山》,都使得香港导演在内容层面上愈发向内地靠拢。
虽然不排除还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内地越来越接受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而香港电影人也在和内地靠拢;
但两个圈子想要真正的融合还言之尚早,港台艺人如果不能放下莫名的优越感,很难得到内地影视行业的认同!
从2007年一直担任香港电影金像奖董事局主席的陈嘉上曾经说道“金像奖是为香港电影打拼的,如果没有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说香港电影在走下坡,那金像奖就是如实反应香港电影现状,并继续为香港电影打拼”。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要是为鼓励香港电影人所主办,并非包括所有华语电影,“它就是一个服务香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