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二章 政事繁杂(1/2)
青州奉行的是精兵政策。
后世唐太宗对精锐的定义是:唯甲坚兵利耳。这是不变的定律,只有菜刀木棍的农民义军,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是训练有素,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的对手。
青州兵精,固然有操练得法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王羽在军备上的大手笔投入。
在洛阳的一系列战斗中,王羽一直都处于盈余状态。
初临贵境时,有老爹王匡在河内收刮的大量钱粮,不但自己够用,还能散财交朋友,公孙瓒这位有力的盟友,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在洛阳,又在灵帝的宝库中捞了一笔,不算摧锋营那成套的斩马剑和鱼鳞甲,收获也是非同小可了。如今青州的校尉级以上军官,但凡是箭术在水准以上的,几乎人手一柄宝弓,长短兵器也尽非凡品,
到了南阳,有袁术提供后勤保障;等袁术准备搞小动作了,王羽又多方敲诈,很是从董卓和刘表身上榨到了些油水。
到了回泰山的时候,王羽算是名副其实的衣锦还乡了,钱粮、甲仗、宝物应有尽有,直到第二年春天,收服黄巾,展开屯田之后,还有大量盈余。
可到了河北大战末期,当初的盈余不但全砸了进去,而且泰山王家、有亲缘的胡母家的家底,也被王羽折腾了个差不多。要不是他透支未来几年的税收,向糜家大量举债,青州会不会在胜利之前就破产都很难说。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王羽的精兵政策。
王羽没打算把火药大量应用,也没有制造蒸汽机的打算,所以,青州的装备技术并未领先于这个时代。
不过,技术领先与否,不是装备好坏的唯一凭据,精工打造才是根本。材料自然要用足。打造的时候,也是千锤百炼,而不是用火烧软后,随便砸几锤子就成型了。
精工细作,材料、人工方面的花费自然很高。后来王羽又搞出来了纸甲,这种装备的材料成本较低,但人工却也不少。而且耗费得快,一场大战打下来,纸甲少说也得报废一半。
最后,综合下来,青州军的入不敷出也就可以理解了。
收获当然不是没有,扩大的地盘和人口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可要消化这些战利品,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消化的方式也有影响。
王羽最初的打算是一步到位,所以提出了很多理念,一股脑的塞给了幕僚们,结果现在发现。欲速则不达,他对幕僚们的期望太高了。
毕竟有些理念是跨时代的,理念可以一步到位,但没经过时间的沉淀,中间那些过程却无法一下跨越过去。
“目前的问题汇总起来,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上面没有懂行。又擅长组织的人主持大局,基层的工匠也很匮乏……”
田丰点头赞同:“主公英明。”
“主持大局的人要解决应该比较容易,工匠的匮乏就有点麻烦了。”王羽眉头紧皱。
田丰眉头一挑,笑问道:“主公,莫非您的名录上,也有此道高手?”
提到这个话题,众人都来了兴趣。暂时将各种烦恼忘在脑后,都拿眼去看王羽,听他怎么回答。
“也可以这么说。”王羽不置可否的点点头,有。当然是有的,黄月英不就是此道高手吗?问题是人能不能来还在两说,就算来了,年龄未免也太小了些,根本派不上用场。
“回头派人给元直送封信,让他设法联系京师,将作大匠吴循与某有故,让他推荐几个人,或者干脆自己来帮忙,这主持大局的人选不就解决了?”王羽拍拍手,轻松惬意的说道。
“呃……如此也好。”田丰微微一滞,徐庶身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再加,说不定会累个好歹的。不过,想到王羽说的那些工业流程,制造规范什么的,田丰决定,还是死贫道不死道友,这种担子,确实得找个专业的人来承担的好。
“至于工匠缺乏,没别的办法,只能加大力气招募,青州、冀州打了这么久,应该有很多人都是逃难去了,等大胜的消息彻底传开,应该会有些人陆续返回来。再加上徐州,乃至中原一带也是大战连场,应该也有吸纳的机会。”
王羽一边在盘算着,一边说道:“不过,这些办法相对被动了一些,单单指望这样是不够的,还得主动设法。本将的想法是,一方面广泛招收学徒加入工坊,在工坊内部划分层次,提高待遇,促进学徒勤奋向学;另一方面,在泰山书院之外,再开设一个技术分院,专门学习、深造各种工艺、技术。”
“……”鸦雀无声,众人都被王羽异想天开般的想法惊呆了。
开设书院教技术?教什么?怎么教?青州目前最缺的是铁匠,打造兵器、铠甲、农具,都得靠铁匠,搞个书院教铁匠?在教舍里叮叮当当的抡铁锤么?
“你们这是想到哪儿去了?”一看众人神色,王羽就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了:“锻造那属于实践,在工坊里教就行,书院里教的是理论,比如如何能造出更好的机械,把水车更充分的利用起来,如何提高炉火的温度,提高冶炼的效率什么的。”
王羽不打算搞超出时代太多的东西,但基本的物理知识,不妨普及一下。或许不应该说是普及,而是归纳。
汉朝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唐朝低。从汉朝开始,华夏的历史本来就是波动状的起伏前进的。经历了五胡乱华后,中原的文化和技术一度大幅退步,等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