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四章、河北多义士(1/3)
河北多义士。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当年袁绍得了河北后光布仁政,让黔首士人皆感恩,愿意为其誓死效忠。
比如官渡之战,沮授被俘虏后便誓死不降;而审配守邺城半年之久,被侄子审荣开门献降沦为俘虏,也是慷慨赴死。
还在被行刑之际,要求面北而死,因为他的主公袁尚在北方。
所以呢,虽然冀州被曹魏得去了,魏武帝还亲自坐镇于邺城,但仍旧会有忠于袁氏的黔首和士子存在。大规模的反叛,倒是没有过。小打小闹的贼寇,和杀害曹魏官吏的事情,屡屡有之。
尤其是他们心中有一个寄托他们效忠的人,袁绍袁大将军的血脉,并没有断绝
话说袁绍有四子,袁谭、袁熙、袁尚和袁买。
其中袁谭、袁熙和袁尚三人及孩子,都被诛杀绝。唯独袁买的生死去留,变成了一件扑朔迷离的疑案。
用曹魏的官方说法,当然是袁买已经是被诛杀了。
但是曹魏这边,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来。比如袁买的尸首,就从来没有人见过。更多忠于袁氏的河北士人,都相信袁买在当年邺城被破之际,在家臣的护卫下逃走了。
所以呢,这些年他们都在寻找着袁买的行踪,为了延续他们的忠心。
曹魏这边也同样如此,为了斩草除根。
只是事情都过去了十几年,却没有人得偿所愿。
慢慢的,人们也就都淡忘了。忠于袁氏的河北士人,无奈的放弃了希望;曹魏的鹰犬,也觉得威胁不再。
哪想到,吴质在剿灭贼寇的时候,竟然搜到了关于袁买的消息。
显雍,就是袁买的表字
吴质作为曹丕的潜邸之臣,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若是袁买依然活着,那么会就导致冀州及并州的动荡。虽然不会颠覆了曹魏,但让人心不稳是绝对的。尤其是这两个州都是和刘备的地盘接壤的,属于前线。一旦动乱起来,岂不是给了刘备大举攻伐的良机
吴质大惊过后是大喜。
若是他能顺藤摸瓜,将袁买给捕获了,岂不是大功一件升官加爵在即
再怎么不济,天子曹丕也会让先去并州当个督帅什么的。而不是现在沦为给曹仁打下手,苦苦等着老当益壮的他老去
带着心中的冀望,他立刻细细阅读起书信内容,想从中得到袁买更多的消息。
结果呢,升官加爵的希望没看到,反而得到了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书信主要是袁买拉拢这帮贼寇的,信誓旦旦的说,他袁买日后必然继承“先父本初公”大将军的官职理由是虽然他的“嫂妻”被贼子曹丕赐死,但“袁睿”的地位还没有动摇,日后必然会登上天子的宝座
在看完的瞬间,吴质后心中就嚎叫着不可能曹睿怎么可能是袁家的血脉
是的,吴质为人怙威肆行、飞扬跋扈,但以才学通博闻名于世。他直接就猜到了,袁买所说的“袁睿”,就是曹丕长子曹睿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当年魏武帝攻打邺城,围城的时间半年,而甄姬的丈夫袁熙远在幽州呢这就排除了曹睿是袁熙血脉的可能,但是袁买称呼甄姬为“嫂妻”
甄姬的身份,曾经是袁熙的妻子,后来才被曹丕纳为妾的
袁买称之为“嫂”没毛病,但加了个“妻”
岂不是在说袁买曾经和甄姬私通过
而且,曹睿出生的时间也很敏感,邺城破后的第二年就来到了人世间。时间上来看,好像也有那么点可能
只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礼仪之家,袁买怎么可能做出这种qín_shòu之举
就算做出来了,还怎么堂而皇之的宣告于世,让门楣与先人蒙羞
吴质心中犹豫了。
不是在纠结曹睿到底是曹家,还是袁家的血脉,而是在纠结着要不要将这件事情,上报给天子曹丕。
当了多年潜邸之臣的他,是了解曹丕性格的。
他知道,若是这件事情被曹丕知道了,这个爱惜面子的天子,绝对会大发雷霆继而大动干戈然后给大魏朝带来一场牵涉甚广的动荡
就算身为人父的曹丕,绝对能分辨得出,曹睿是自己的血脉
但他也绝对会动怒的。
因为他绝对不会容忍,世上有诽谤自己的事情发生
要不,就把书信烧了,当成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吴质考虑着大魏的安定,心中冒出了个诱人的想法。只是在瞬息间,又给否定了。
没办法,他侥幸在这里缴获这封书信,别人也肯定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这样的内容
无他,袁买为了拉拢贼寇,连“嫂妻”侮辱门楣先人的这种话语,都写在书信上了,还有什么顾忌的其他地方的贼寇和不满曹魏的士人,岂不是人人皆知
到了那个时候,曹丕同样也会通过其他渠道知道的。
既然如此,还不如他现在就报上去,让曹丕早做打算,将谣言扼杀在萌芽之时
所以呢,当除夕将至的时候,天子曹丕正准备着大宴群臣,将这一年的烦心事都做个了结的时候,吴质的私人书信就到了。
可以想象的,曹丕看完了以后,当即就将怒火发泄在可怜的宦官身上,杖毙
然后就抽出佩剑,疯狂的在寝宫内乱劈乱砍,直到气喘呼呼,直到精疲力尽。
他当然能肯定,曹睿绝对是自己的血脉但关键是,天下的世家豪强、黔首百姓和行伍兵卒他们,愿不愿意相信呢
国语周语下有云“众心成城,众口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