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王佐文若(1/2)
刘璋看了看近在咫尺的许县,对荀攸道:“公达,思乡之情急切否?”
荀攸道:“家父早丧,家慈孀居在家,幸得族中长辈照扶,衣食无忧。一年前族中叔伯们始重建因黄巾之乱而毁损严重之书院,半年前书院重新开放、广纳学子之时,我曾回乡探亲,此时思乡之情倒未显急迫,倒是有些近乡情怯!”
刘璋不由得想起后世课本中的一首诗,张口吟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徐晃听罢浑身一震,想到自己外出闯荡已达两年,两年来几乎与家人断了联系,此时他不禁想起年迈的父亲和满头银发的母亲,或许他们此时正倚门远眺,盼望儿子回家吧!“爹、娘,你们放心吧,孩儿马上就要出人头地了,很快孩儿就会把您二老接到身边……”
许褚也想起了自己临行前一晚,父亲、哥哥拉住自己说了大半夜的话,一遍又一遍的关照着他出门在外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离家仅半月,此时他却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已经离开家很久很久了……
荀攸感触最深,刘璋这一首《游子吟》全部说到他的心里面去了,自幼丧父的他一直有母亲带大,随着自己的长大,母亲一天比一天苍老,自己却常年在外为官,不能侍奉在侧,真是大大的不孝啊!想到孀居的母亲,心里哪还有什么近乡情怯,他只想立即出现在母亲身边,为母亲烫烫脚,聆听一下母亲的唠叨……
倒是典韦一家人此刻都在一起,没有太大的感触。
许褚心绪稍平,道:“公子,这几句话说的真好,这是诗吗?不过怎么听着和大哥常读的诗书不一样?”
“是的,这是早年我于洛阳时目睹一位从军士兵离家奔赴战场时心有所感,写下的几句闲话,算不得诗!”刘璋无耻的将这首名传千古,曾经令无数远游之人心生悲伤的《游子吟》占为了己有,并且居然还说是什么“闲”话,不知道孟效先生以后知道了,会不会告他侵权和诽谤啊!
荀攸道:“公子这几句小诗写的情真意切,道出了我辈离家远行之人的思乡之情,不禁令人闻之落泪,不知此诗可有名字?”
“此诗名为游子吟!”
“游子吟,果然吟出了我辈思乡、思亲之情!在下此刻恨不得肋下生翼,立即回到母亲的身边!”荀攸道。
“公达,我有个不情之请,希望你能同意!”
“公子请说!”
刘璋道:“我希望公达能稍抑思乡之情,我等入许县稍适休息,待我沐浴更衣后,再前去拜访荀氏高才,不然太唐突、失礼了!”他明白文人都有些臭脾气和强烈的自尊心,如果自己不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想要征辟他们难度将直线上升。
荀攸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意义,何况也不差这一夜时间,便道:“一切但凭公子吩咐!”
刘璋道:“那么我便不近人情一次了,公达莫怪!”
一行人当既进了许县,荀攸作为颖川人,许县倒也来过许多次,当下由他领路,一行人寻了家干净的客栈住下,刘璋等人没有注意的是,客栈的招牌只有两个字——荀氏。
这一晚,刘璋学着古人斋戒淋浴后,于天色将明之际出了客栈,往颖阴而去。
颖川荀氏家族庞大、家财丰饶。先说人,据说整个荀氏一族有族人上万,奴仆更是无法计数,而整个颖川郡几乎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直接或间接在为荀氏工作;再说财,套用后世的一句话“李嘉诚不管在香港哪个商场消费,花消最后都是进入了他自己的腰包”,当然,这话有些夸张,然而这话套用在颖川荀氏之上,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颖川郡半数以上的商业其持有者都只是一个名字——荀氏!而且这还是在黄巾之乱后,荀氏严重受损的情况之下,如果在黄巾之乱以前,可以说颖川郡的郡守见到荀家人都得当作上宾对待,如果是要催收赋税,也几乎不用找别人,只要荀氏足额交纳,一郡赋税征收任务也便完成了。
荀彧作为荀氏嫡系子孙,按说应该是豪门深重、奴仆如雨才是,然而刚好相反,荀彧所住的地方除了环境清幽之外,便和普通中等人家没有太大的区别。
据荀攸所说,荀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大出息,在荀彧很少之时便仿孟母三迁的故事,将家搬出了荀氏大宅,在城郊选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进院子,让荀彧免受外界打扰、专心于学业。荀母勤俭,在院子周围种上了花草果蔬,并亲自打理,除了肉食外,一切几乎可以做到自己自足。
知道这些情况,刘璋便觉得这么一大群人前去,似乎有些冒失了,万一让荀母着恼,王佐之才不能为我所用岂非可惜?便让许褚和典韦一家暂时去城中寻个客栈休息,待拜访过荀彧后他既入城与其相会,自己则和徐晃一道,在荀攸的带领下,一番“寻幽探密”后,终于出现在荀彧府门外。
刘璋整理了一个衣容,这才让荀攸前去叫门。
很快,一个四尺童子拉开门扉,见是荀攸脸上微微一笑,跨门而出让到一边,拜道:“原来是公达先生,小人有失远迎,先生恕罪!”
“无妨!族叔可在府上?”
童子道:“回先生的话,少爷在屋中读书呢!”
“如此便好,你快去通传一声,有贵客前来!”
童子看了一眼刘璋等人,下阶拜道:“小人见过诸位尊客,我家公子未知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