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三围河州(2/3)
向着北塬的方向飞驰而去。尔撒轻声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看来,尕司令又要围攻河州城了。”
尔撒猜测得不错。
马英经过充分的准备,又展开了第二次攻打河州城的战斗。
凌晨时分,他率领大队人马从井沟出发,进攻位于北塬中心地带,在土桥与驻防的红枪会遭遇。
马英一声令下,骑兵们发起了冲锋。
瞬时间,几百匹烈马像闪电一般冲向了敌方的阵地。
激战半日,红枪会的成员伤亡过半,只剩下了10多人,被迫撤退到塬头与国民军汇合。
马英的军队随即占领了北塬,居高临下俯瞰河州城。他决定趁火打铁,指挥官兵向城里攻去。
冲在最前面的骑兵跌进了防护壕和陷阱中,伤亡了几十个人。
国民军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仓皇中丢弃了阵地,全部退缩到城里防守。
双方的战事呈现胶着的状态。
马英把重点攻势放在了马勷大公馆的工兵营。因为如果能够缴获这个营的轻重武器,对增强自己的实力大有帮助。如果能俘获国民军的政工人员在政治上也是大有益处的。因此,马英特意调遣雄厚的兵力围攻大公馆。
工兵营使用的武器先进,大公馆又屋高墙厚,易守难攻。
双方的战都非常激烈。
马英的士兵伤亡很大。
一直到了午后,马英的攻击依然毫无进展。如果拖延到晚上,工兵营的士兵就可能突围出来。
马英咬紧牙关,狠心地下令放火焚烧大公馆。
守在大公馆里一个营的国民军,除了逃跑的百余人以外,近400人的官民全部被烧死。大部分的武器也烧毁,不能再使用了。
大火引燃了附近的万寿观、宝觉寺等寺庙,引起了周围汉人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马英决定改用地雷轰炸城墙,从大西关马六娃的家里挖了一条地道通向西城。
5月25日,国民军从东路采取迂回进攻的战术,顺利地到达了东乡的大湾头和锁南镇。先头部队在柳树湾受到了马英军队的突袭,以伤亡200多名官兵的代价终于杀进了河州城。
同时,另一支国民军从南路进军,沿途只遭遇到轻微的抵抗,也顺利地到达了城里。
这时,支援河州的国民军总兵力超过了20000多人。
马英的官兵却尚未装好地雷,于是连夜仓猝埋雷。
26日早晨5时,地雷“轰”的一声爆响以后,马英指挥部队向城头开枪射击。他们的步枪和机枪射出的子弹犹如夏天的暴风雨一般密集。
等到硝烟渐渐散去以后,马英发现城墙只是被地雷震落了一层外皮,没有达到轰开缺口、冲入城里的预期目标。
马英眼看攻城无望,神色黯然地下令全军撤退。
第二次围攻河州城又失败了。
河州的城西有一块叫八坊的商户集中片区,自古以来就是驰名远近的商贸市场。这里到处都是形态别致、造型精巧的小楼房。临街的门面是做生意的商店,后头和楼上是仓储和住家户。
八坊有好几种说法:一是说坊乃是大元和大明的区划单位,如同现在的村社,一坊有8000人;二是说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农牧区的物资在这里交汇,四面八方的人集聚在这儿,便称为八坊了;三是说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个姓马的人,他养育了8个儿子。老马后来给8个儿子分家,各家分得一座宅院,各家管理一方土地,由此形成了八坊人家。
八坊的巷道大约有一丈来宽,一直弯弯曲曲地朝前延伸。两边用青砖砌成的墙壁上雕刻着竹兰梅菊和牡丹、荷花。
二层或者三层木楼屋顶上铺设着青一色的灰瓦。瓦沟里淤积的泥土上顽强地生长着一簇簇小草,偶而在小草中间独独地伸出一枝茎叶,顶着一朵美丽的小花,灿烂地在风中摇曳歌唱。
木楼的地基都是用石条砌成,高出地面一大一截,防止木楼的底座被雨水浸泡腐朽。第一层都作了铺面,摆放着丰富的货物。二楼或者三楼作了招待客商的房间。
除了两侧的山墙以外,楼的墙面都是松木板子。木格子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栋自然也是金国雕刻修饰,而且绘上了鲜艳的色彩。
街面的青石板打磨得光滑锃亮,像是上了一层油蜡。
八坊的家家户户都有铺面。人人都是天生做买卖的能手。
5、6岁的孩子便可以张罗生意了。大人在他的脖子上挂一个竹编小箩,再在小箩里装满糖瓜、炸蚕豆、麻籽儿和茶蛋等零碎吃食,打发孩子沿街叫买。倘若孩子走累了,便会坐在街边的石阶上,一边吃零食一边歇息。这些孩子从小就在人群中穿梭,练就了一张甜甜的能说会道的小嘴。一双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机灵地搜寻着合适的买主,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别处的孩子是没法来比的。到了13、4岁已经能够拉扯家务了。他们或是到百货铺、银器铺中当小掌柜,或是跟着各种工匠艺人当学徒,有更大出息的还会跟着父兄亲戚跑脚户贩皮张,走南闯北地干起了大买卖。
一年四季,八坊里人喊马嘶,吵嚷声整日不闲。
藏区膘肥体壮的牛羊,毛色鲜亮的皮张,整捆成车的药材,都被八坊的脚户拉到这里。有了这些生意,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手艺就有了用武之地。巷道两旁互相依附的铺子一个比一个活泛。卖杂碎面肠的,卖凉粉酿皮的,卖甜麦子的,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