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1/2)
十一年后,也就是文帝十四年,稽粥突然南下和汉朝打了一仗。这一仗,汉军表现不错,刘恒也自我感觉良好。趁皇帝心情大好,天下士功颂德。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整个朝廷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连当了近十年丞相的张苍也安奈不住兴奋。
然而,令张苍没有想到的是,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鲁地儒生公孙臣上书:汉为“土德”,应改正朔、易服色。夸张的是,这个公孙臣还根据自己的科学发现,下了一个定论:将有黄龙现世。
也许有人会纳闷,贾谊是儒生,公孙臣也是儒生,“土德”、“水德”明明是阴阳家学派的东西,你们儒生偏偏要狗拿耗子瞎胡扯,不宣扬你们的“仁义礼智信”,偏偏要在别人的学术范畴捣鼓事。
儒家就是这么牛气。
在诸子百家中,相互之间很多观点都是针锋相对的。很长时间里,各个学派为了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地抨击对方,操着一口流利的文言文,不用脏字、拐弯抹角骂对方,不把对方搞倒搞臭誓不罢休。
没办法,毕竟大家观念不一致嘛。
然而在这一片对骂的吵闹声中,有一个学派却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这个学派就是儒家。学术界的一个奇葩。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应该可以归纳为九个字——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但无论怎么归纳,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积极应世”。说的高尚一点是为国献身;庸俗一点就是升官发财(一家之言,敬请批判吸收)。
儒家的核心思想,定性了其治国理念;其精髓,定性了处世方式。但还有一个层面没有探讨——技术手段。
实际上,儒家的创始人孔夫子已经对其技术手段加以了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这方面,孔子绝对算是身体力行,七十岁高龄还郑重其事地拜刚七岁的项橐为师。你要有一天准备打儿子屁股,先想想孔子是怎么拜“孙子”的,也许就没了那份冲动。
说白了,对儒家来说,任何学派的东西,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思想体系,无论你是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只要有用,就可以去学,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技术手段。这种实用的“拿来主义”,让儒家思想在丁点积累中,逐渐变得愈发丰满。
而其他学派就没这么便利了,因为老祖宗们没给他们提炼“三人行”之类的话。更重要的是,其他学派的局限性很强,非此即彼问题极为严重。
没办法,孔子受了一辈子气,可人家讲的话很实用。
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博大,她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运用一切。能够把任何东西作为自己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忍辱负重,可以委曲求全,但内心的坚守却从没动摇。也许你认为太过功利,可这正是儒家思想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性。
其如水,看似柔弱,却可以浸透一切。涓涓细流时,任何阻挡都可以改变它的流向;可一旦汇成滔滔洪流,就可以掀起惊天骇浪。
直到今天,这个思想体系,依然影响着我们,在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或多或少都留存着这股暗流。我们应该庆幸。
对刘恒来说,公孙臣所言算是旧话重提,贾谊早在十几年前都已经讲过,没多少新意,因此也没引起他的重视,直接下诏把此议交给丞相张苍审鉴。
张苍在朝廷里混了这么多年,树大根深,那会把把小小的公孙臣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历法本就是张苍的专业,现在有人拿这个话题来说事,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因此,张苍很自信也很干脆地把公孙臣斥责一番后,把此议扔到了一边,不再提起。
整件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民间传的神乎其神的东西,“专家”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没道理不相信。再说“水德”、“土德”这么玄乎的问题,谁又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公孙臣口口声声说是“土德”,还拍胸脯表示“将有黄龙现世”。那“黄龙”在哪?如果不出意外,公孙臣会毫无悬念地步贾谊的后尘。
然而,第二年,意外很快就出现了。
史料记载: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
我翻尽史料,也没查找到关于这个“黄龙”更多、更详细的记载。至于这个“黄龙”长的是啥模样,有没有爪子有没有鳞,就更难说清楚了。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相信有这么个“东西”的。然而,史料白纸黑字记录下了这句话。通常情况下,我遇到自己搞不明白的“东西”会绕道走,尽量不去瞎掺合。然而这一次,我是绕不过去了,因为这句话是整件事情的转折点。
个人认为,很多事情是会以讹传讹的。至于有没有“黄龙”不重要,出没出现更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相信有这种东西,并且出现过。就如同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前的狐狸叫。
应该说,这种事情是容易动手脚的,毕竟“黄龙”是很稀有的高级货,几千年就出现那一半次,绝不是谁想看就能看到的,哪怕是一条蚯蚓在地上爬两圈,只要当事人咬定是一条“黄龙”,那它自然就是“黄龙>
我一直很怀疑这条“黄龙”的出现和公孙臣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不敢说是他在做假,只是这个传言对他太有利了,简直是在配合他讲话。按利益优先原则,公孙臣“造谣”的成份非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