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十 一章 阴 差 阳 错(3/4)
他收留了这条流浪狗,与他作伴.无论何种解释,都可以顺理顺章说明狗的来历,杜绝了?人变狗”的荒唐说辞呵.由于孩子有了合理的去向,小狗的来历也找到出处,一场无厘头式的纠结终于找到归宿,农妇的情绪复归平稳,她悻悻地说:“大兄弟,经你这么一说,不知道为何,我总有一个感觉,我家的孩子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喽,说不准那一天,已长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她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了.”
“你为何这样说?有何根据?”崔阳刚绕有兴致地问.
农妇接着讲述她遭遇的“黑色星期五”……
那天晚上,我带着那条莫名而来的小狗,离开了风雨飘摇,四处透风,岌岌可危的棚屋,在稀疏的星光下投奔位于山脚一位熟识的茶农邻居.他们好心地接待了我,将我和小狗安置在一间农舍,里面有现成的床铺被褥和用来做饭烧水的炉灶.看来这是他们平时用于接待四邻八舍的亲戚或友人用的.
经历了这一天急风暴雨式的生活和战乱逃生失独家庭的变故,我已筋疲力尽,连讲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要不是我年轻,受生命活力的支撑,命不该绝,我恐怕那时已回天无力了.
茶农邻居见我这般状态,要我早点休息并殷殷嘱咐道:“大难不死,必有厚福,来日方长,自已珍重……”
我谢谢主人的好意,喝了几口温水,稀里糊涂地躺到在铺着稻草的木板床上.
这一夜按常情我会睡得昏死过去,以弥补日间体力和心力上的过劳,但奇怪的是躺下后我随即进入梦境,做了个十分清淅的梦.
你做梦了?崔阳刚心想,如此大难大累加身,既然没有将你一个普通农妇击倒,你的生命力太强大了.中国的农人真是有深不见底的,全世界最强大的忍受力.他们的坚忍不拔意识和意志力,使战无不胜的物质诱惑在你们面前寒颜.
上苍啊,您何以要这样的按排?有何深意?究竟想让中国人为这个罪恶的世界贡献多少,您才能收手?
农妇道:
“我梦见了浙江著名的尼姑庵一位女主持,慧月.”
说起这位慧月,也有一段故事.她出身在浙江一大户李姓人家,父亲是位名医,救世济人,医德高尚.据说祖上与浙江商界名流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交集.
胡雪岩何许人矣?他是满清后期中国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在杭州白手起家,靠务实而又不失灵活的经商手段,巧妙利用一个又一个商机,将他的商业由实业逐步扩展到金融,从杭州起家,将连锁店开到全国十几个重要大城市:北京,上海,福州,还开到西北的兰州等地.在19世纪末期,清庭政权崩溃前夜,他这样的大手笔做生意,实属凤毛麟角.
胡雪岩与李姓名医在杭州合开义诊所,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由李名医坐台,胡雪岩的医堂为病家配药,量力付费.一时间胡雪岩名声鹤起,成为清庭搞“民族团结”一道亮丽的风景.
话说李大小姐从小受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自琴棋书画外,佛经不离手,仿佛是生活在四大皆空的佛祖世地.长大后.她对红尘中的男男女女芸芸众生若即若离,但对父亲用医术救世济人的人生宗旨甚为赞赏,不时表示有机会要用自已的方式回报社会.
一次,父亲问她:?吾儿业已长大成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父给你选择一位门当户对的人家和有才的郎君,以尽为父之责,你意下如何?”
不料,李小姐早胸有成竹,道:“父亲不必为女儿事操心,女儿心里早有定见.此番父亲问及,女儿乘此机会向父亲表示,希得到父亲支持.”
李医生见女儿早有准备,不禁暗喜,嘴上道:“有心思尽可一一道来,这叫开诚布公.家事的处置也要遵循此原则.古代先圣说过,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过问女儿婚事,有引道和教育的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么.”
李小姐对父亲大人的关心回答说:“女儿自小受祖母教育,在四书五经上读到过孟子的语录,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其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矣.’”
李医生说:“女儿可知孟子这段话说的什么?”
女儿答:“孩儿知晓”.
父亲道:“孩儿既已知,不妨道来让为父评析,如何?”
女儿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尽力扩充自已本有的善良本性,才能理解人的本性.理解了人的本性,才理解了什么是天道.保存好本性,怡养好本性,就是遵循天道的要求行事.人,无论生命长短都不要三心二意,要加强自我修养,等待天道的指示.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所在.”
听了女儿一番对孔孟经典语录的解读,大有对女儿刮目相看之感.父亲本是一代名医,家学渊源,笃信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宗旨,因此他口里不禁喃喃自语:女儿长大了,不再是一位品尝风化雪月,多愁善感,衣来伸手的千金小姐,她已成为一名以普世价值为怀,救苦救难的人间观世音菩萨了.想到此,他情不自禁地用大白话将上述的心性天三要素再复述一遍,以舒情怀.他道:
所谓心性天实质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提法而已.心是从来源上讲,性是从表现上讲,天则是从与万物的关系上讲.孔孟说的天命指客观时势和规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有意志的,人格化的命令.
李医生终于同意爱女去从事自已喜欢的事业,不久李小姐果然投身佛门,不负众望,用自已的身心去践行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的旨意,获得杭城民众一片赞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