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9章 撕逼的前奏(1/2)
南山县令吴廷儒的反应在魏可心预料之内,他果然没有放弃上书弹劾这根救命的稻草。
三日后,由吴廷儒亲笔书写的弹劾奏章出现在内阁。
如同他期盼的那样,吴廷儒这个名字,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名动天下。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美丽。
《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只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可吴廷儒却连开头都没有猜中。
他的这份奏章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引爆了整个朝堂。使得整个大明,陷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撕逼当中。
这个结果不但吴廷儒没有预料到,就连暗中的推手魏可心,以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魏忠贤也没有预料到。
这场席卷了东林党、阉党、皇帝、宗室以及许许多多普通官员的撕逼事件,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让人措手不及。
说起事情的起因,还要落在刘凯之前的那份奏章上面。
刘凯写奏章的目的是支持朱由校,是想要牢牢抱住皇帝的粗大腿。
既然是站队,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所以刘凯的奏章没有直接送到朱由校面前,而是走了正规的流程。
在明朝,奏章的正确处理流程是由通政使司汇总,由司礼监呈送皇帝过目后再送入内阁。
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然后由首辅将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奏章经过“票拟”后再由司礼监送入宫内,由皇帝用红字进行批示,称之为“批红”。
“批红”后的奏章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用印,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圣旨。
很多时候皇帝处理不过来这么多的奏章,就会根据内阁的“票拟”意见,将一部分不太重要的奏章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禀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进行代笔。
这就使得司礼监禀笔太监,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同时,明朝为了对皇权进行限制,还赋予了六科给事中“封驳”的权利。
一旦六科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旨意不合理,就会将旨意驳回,使所谓的圣旨失去效力,这也是明朝群臣敢于同皇帝对着干的底气。
明朝文官集团的崛起成为左右朝廷政策的强大力量,使得皇权被极大程度地削弱,即便在立储君这样的事情上面,也没有多少发言权。
万历朝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对比康熙皇帝随心所欲的更换太子,就能知道明朝皇帝有多么的难做。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皇帝渐渐成为一个象征。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却不妨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话题有些扯远了,再回到刘凯的奏章上面。
刘凯在奏章中只是说了两件事儿,一是支持朱由校,拥护朱由校的决定;二是哭穷,说他平时的生活是如何如何拮据,如何如何不容易。
他的这些描述倒也算不上错,这段时间,他把所有的钱财都投入到皇庄的建设当中,生活方面的开支确实是捉襟见肘。
刘凯认为自己是实话实说,可朝中的大臣们却并不是这样认为。
在儒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大明,主流的观点是恭谨谦让。
譬如老皇帝死了新皇继位,算得上是天底下的头号大事。
可不管新皇登基的心情有多么的急迫,都不能直接坐上龙椅,而是要经历一个三让三辞的过程。
为的就是体现传统美德——恭谨谦让。
高高在上的皇帝尚且如此,王爷、文武大臣、普通百姓自然也不能例外。
大家都在儒学构建的这个框架中生活,也按照主流观点做事。
同这些人相比,刘凯是个异类。
刘凯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儒学,进入社会后摸爬滚打,饱尝人间冷暖,恭谨谦让就更加与他无缘。
因为很多时候谦让代表的是怯懦,只会让对手更加进一步的得寸进尺。
所以刘凯做事虽然有着底线,可更多的是随机应变。这一点从刚入南山皇庄,就将魏可心拿下就能看出。
良心话,魏可心输的有些冤,因为他碰到一个在大明亿中无一的主。
在南山皇庄,刘凯因为自己的异类打了魏可心一个措手不及。
可他的奏章送入内阁,同样因为他的异类引起了大臣们的反感。
当然,反感归反感,谁也不会拿这份奏章说事儿。
说到底刘凯还未满十三岁,还是一个孩子,又深受陛下宠爱,一份儿奏章又能算得了多大的事情?
内阁首辅叶向高根本就不予理会,微微一笑就放到了一边,也没有做任何的批示。
然而,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
有那嘴欠的找到文震孟,把文震孟好一通挖苦。
虽然刘凯不是文震孟正儿八经的学生,但文震孟毕竟当过刘凯的讲读。
好嘛,讲四书五经,讲圣人文章,就讲出这么一个结果?
斗升小民尚且有廉耻之心,堂堂信王就好意思腆着脸要求加封?
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都该上一份儿推辞的奏章。就算什么奏章都不上,装做不知道,也没人会怪罪。
毕竟藩王不得干政,岁数也确实是小。
可弄这么一出,算是怎么一回事儿啊?
嘴欠的人嘚吧嘚吧说了一大通,他的嘴痛快了,走了,可文震孟受不了了!
文天祥的后裔,状元及第,廷对大魁天下,士林中的精神领袖,与钱谦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