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巴斯图尔克(2/2)
的奥斯曼帝国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大量的财富和广袤的领土,是世界上最强国之一。***教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故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故都巴格达和法蒂玛王朝故都开罗都在其版图之下,真可谓黄金时代。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对商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巴斯图尔克是所有商人中,财力最雄厚的一位,而且他与大明的官员谈判的时候,底气十足,恭敬却强硬。甚至其他的泰西商人也都隐隐畏惧他,像来自佛郎机的商人,明显感到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挤压——把它形容成是“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我亲爱的朋友,”巴斯图尔克开怀道:“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中国,第二次的时候我是跟随着使团来的,只不过大明的皇帝并没有见我们,多遗憾啊!”
一问之下陈惇才知道,原来早在嘉靖三年、嘉靖五年、嘉靖二十二年、嘉靖二十七年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就四次遣使来访,人数最多时达九十多人。这些使团通过中亚蒙古贵族的引路,带着礼物向我大明进行了友好访问。很遗憾的是使团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然后被朝廷赏赐些东西打发了,当然连大明自己的官员都见不到深宫中沉迷修行的皇帝,何况外国的使团。结果使团到了甘州准备回去的时候,斡亦剌人来打劫了。然后这帮使团还帮我大明守城,死了九人……
“陆路太不好走了,”经历了那次事情的巴斯图尔克仍然心有余悸,举杯向陈惇示意了一下,将杯中的葡萄酒一饮而尽:“而且我们的使者来到北京,想要进行贸易,可并没有人提供大量的瓷器、丝绸,我们只获得了皇帝的赏赐,然后限期离开了京城。”
这些使团,虽然有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官,但更多的是帝国的商人,然而他们这次的中国之行,并没有收到预期。
“我们的哈里发最喜欢来自东方的丝绸和瓷器,”巴斯图尔克道:“伊斯坦布尔的宫廷中,哈里发珍藏了成千上万件名贵瓷器,有从帖木儿继承的,也有民间贸易,哈里发派人买下来的,你知道一件这么大的青花瓷,价值多少吗?”
巴斯图尔克喝得舌头有些发麻,但意识没有醉,看他伸出一根指头晃来晃去,陈惇就道:“一百两银子吗?”
“不,哈里发用黄金装满了瓷器,”巴斯图尔克叫了起来:“如此慷慨!”
从元朝开始,青花瓷深受外国人喜爱,而且他们尤为钟爱大件瓷器,用作观赏。于是官窑生产的大件瓷器一般都远销出去了,陈惇一看他的比划,倒也惊讶了一下,因为如果用黄金装的话,大概需要三四十斤了。
陆上丝绸之路受到蒙古人和叶尔羌汗国的阻拦,所以许多商人坐船从海路来到中国的福建。
“不过我来到中国,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瓷器和丝绸而来,”巴斯图尔克道:“有个叫阿里·阿克巴尔的波斯人,撰写了一本《中国纪行》,献给了哈里发,那书好看极了!他的书让我深深着迷,我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来亲眼看一看这神秘的东方国度!”
在陈惇的仔细询问下,这本《中国纪行》是五十年前的产物,是上上一任的苏丹派到中国进行访问的使者在中国的见闻,算时间应该是弘治年间,这本书在伊斯坦布尔流传很广,被视为自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至今为止,对中国最全面的描述,伊斯坦布尔的人民称它为第二部《马可·波罗游记》。
其中的描写激励了巴斯图尔克,当然来到中国的见闻也并没有让他失望,尤其是在苏州、泉州和广东的日子,他还是深刻感受到了大明的“人物熙攘,风度翩翩,政治经济都很有条理”,确实“无愧书中所写”。
当然这一次巴斯图尔克还看到了更精美的丝绸,他不像欧罗巴和阿拉伯的商人那么抠索,在一两银子上还要讨价还价,他愿意在自己承受的范围内,出全款购买。然而他提出,自己在安卡拉和布尔萨运回了一船货物,想要用自己的货物顶一半的账。
陈惇问道:“是什么货物?”
其实他几乎都想到了,应该就是宝石和香料,因为这东西在中国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达官贵人那里有很大的市场,果不其然,巴斯图尔克的那一船货物就是他吹得天花乱坠的什么“波斯宫廷的地毯”,土王“王冠上的宝石”,罗马贵妇最爱的“苏合香、没药”。
陈惇沉吟了一下,觉得这个提议是可以的,用货物抵折,也算是有来有往,毕竟这一批丝绸确实成交价高出以往数倍。
巴斯图尔克见他没有说话,以为是不同意,顿时着急道:“……还有,我还有好东西!”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个木盒,用自己贴身的银钥匙打开了盒子,将里面的东西放在了陈惇的桌子上。
陈惇眼睛一眯,“……火枪?”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