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家才是王道(1/2)
文远其实倒不会真的对臧霸这么优厚,文远手下将领比臧霸能力强,资历老的多了,赵云、颜良、太史慈、郝昭、吕蒙哪一个军团都督拉过來都能胜任兖州都督之位,让张颌和臧霸暂领豫兖二州军权,除了考虑其余几个军团在外征战太久的原因,还有就是半年之后文远必然会重新选人,眼下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应急。
依着文远的计划,半年之后内,还要在豫兖二州再组建两支军团,招募战辅兵马近二十万人,其中两个军团的战兵合共六万,其余辅兵负责供应后勤补给。
加上这两个州新组建的军团,算起來文远编制就有十个军团,战兵差不多三十万人,如果加上辅兵,那就是近百万兵马,这样一个数字说出來实在有点吓人。
一百万军士啊,虽然辅兵主要的任务是负责生产和维持地方秩序,可是军户编制上达到百万人,还是让文远心中开始产生警惕。
军户卫所制度前期虽然确实能形成很强的战力,养活大批的士兵,可是后期的种种弊端,却由不得文远不小心谨慎。
元末明初,平民皇帝朱元璋实行军户卫所制度,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编入辅军,成为正兵,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兵服兵役,馀丁生产供养军需,如果正兵死亡,就会从军户中递补一人服役,如此世代延续下去,战时乱世,百姓能活下來就是好的,根本不会考虑其他的东西。
明代的军户卫所制度,其实是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太祖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靠着军户的自给自足,朱元璋供养起规模庞大的军队,在元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军户卫所制度初期也确实体现出惊人的战力,帮助朱元璋击败当时天下各路诸侯,将曾经横扫欧亚的元蒙赶出中原大地,甚至在明代初期还屡次出兵关外,打得元蒙几乎要从大草原上向西迁移。
可是长期存在的军户制度到了和平年代就不一样了,世代从军这条规矩就显得不尽如人意了,毕竟生在清平时期,能活得下去,谁还愿意当兵,让家中丁口承担危险的军役,军户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次因,主要的还是容易滋生贪腐问題,各地军户分散在郡县这些底层行政地点内,又不受地方官府的监督,只受辅军将校的管理,这样极容易滋生腐败,泪如明朝自英宗之后,卫所制度就逐渐开始衰败,各级朝廷命官占夺屯田,任意役使卫所军士,很多军士甚至被迫为权贵种地,沦为佃户,这就让军士们的生活愈发艰难甚至无以为继,军士们病无医药,死无棺敛,致使军士逃亡量越來越大,而军官则引以为利,以贪污缺额月粮,如此一个恶性循环下來,军官唯利,兵无战心,导致整个明末中后期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到了令人不敢想象的程度,文远经常能从一些资料小说中读到,几十个倭寇或者后金骑兵就敢追杀数百上千的官军,所以后來戚继光抗倭就坚决不用旧军,而是不惜耗费钱粮功夫招募从沒有当过兵的百姓重新训练成军。
文远可不想日后自己的军队也像大明后期的官军,让中原百姓在满清的铁蹄下遭受见他蹂躏,如果那样,他张辽纵然平定了这乱世,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一辈子不得安心。
所以究竟如何消除军户制度的弊端,一直是文远所追寻的,而在沒有具体解决的办法之前,文远觉得首先还是不能扩充太庞大的军籍。
如今文远麾下已经有了冀、并、青、幽、徐、司隶六州之地,再加上不久后吞并的豫兖二州之地,以及淮泗一代扬州的一部分,东汉十三州,文远已经实实在在据有了三分之二,八个州、数十个郡,七八百个城池县邑,加上渡口、关隘,分置有战辅兵近百万人,近百万人是什么概念。
一百万户军户,光是朝廷授予开出來的公田就有三万顷,三千万斛,足够百万大军吃用一年,咩年还能剩下千儿八百万斛的,三万顷以一军户家中丁口无人计算,这就是五百万人身上背有军籍,八州合计才有一千余万人口,五个人里面至少有两个是军户子弟,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长久下去,对朝廷的赋税收入也会产生相当的不利。
所以文远决定,辅兵保持七十万的基数已经足够了,此次新占领的豫州兖州,将不像以往那样继续在本地招募民户编入军籍,而是从冀州、青州、河南、河内这些地方抽调辅兵充实道豫兖二州去。
这些地方文远治理已有些年头,民殷城富,属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又远离前线,属于内地,地方戍卫的担子相对边关前线要轻一些,从这里抽调辅兵,一來可以削减庞大军户群体给文远带來的压力,二來也可以减轻地方上的负担,再有就是豫州兖州刚刚从攻下,如果就地招募难免其中会有心存敌视居心不良之人混在其中,使用从别处抽调來的兵马,跟本地人沒瓜沒葛的,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所以文远打算以后如果再有扩张占领的地盘,也这样从各地辅兵中抽取一部分,七十万辅兵,至多不能超过一百万人,如果再多,以后那就会真的出乱子的。
辅兵的难題解决,接下來便是原曹操麾下旧臣的安置问題。
此次官渡之战曹操的麾下虽说战死不少,前后有夏侯惇、典韦、许褚、夏侯德、李通、刘馥、袁涣等文武官将十余人,其余不知名的将校官吏更是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