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文化”质疑(1/2)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首先想到了后果也许我人微言轻,像一粒沙子投入河中,激不起一浪花也许会因此惹怒许多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能是本性使然,也还有一**员的责任感,六十二岁的我决定铤而走险,跟所谓的“苹果文化”叫一次板因为我有很多疑惑,不吐不
洛川苹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叫做李安的年轻人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洛川故乡二百棵苹果树苗,从此苹果就在洛川生根成长七十年时光转瞬即过,如今苹果已经发展成为洛川的支柱产业洛川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产苹果质优味美,享誉国内外,苹果也为洛川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一座高原城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把每一个村寨相连,村村寨寨一排排修的楼房代替了古老的窑洞,几乎家家院里都停一辆小车,果农们出行大都开上了自己的爱车,小小的县城被各种汽车拥堵得水泄不通金秋十月红红的苹果香飘四海,高速公路上拉苹果的汽车川流不息,高原儿女敞开胸怀欢迎天涯海角的宾客
据笔者考证,苹果早从欧洲引进,先在东北疆栽培,以后逐渐向黄河以北发展解放初期东北苹果享誉全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山东苹果取而代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陕西苹果后来居上洛川苹果其所以能有现在的规模,自然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自年以来,洛川苹果面积一直稳定在五十万亩左右,年产苹果十多亿斤,产值二十亿上下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同一个人,有他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苹果园,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收获期,已经逐渐衰败,这些果园占到洛川苹果园面积的大约三分之一每年冬春季节,树叶落光时,便可以看到那些老果园的果树缺胳膊少腿,残缺不全,少量果园已经被果农挖掉,又重栽上幼树据有关苹果专家介绍,老果园毁掉以后,必须进行土壤改改良,才能栽植果树,如果不改良土壤,苹果树的结果寿命将会大大缩短,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老果园的改造是洛川苹果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洛川苹果进入稳产时期可是果农的收入是否每年都在增加笔者跟某些果农交谈,果农们说,年跟年相比,苹果的售价上涨了百分之三十,而农药化肥几乎上涨了一倍,劳动力成本是数倍上涨加之物价上涨,一袋面粉由年的三十多元上涨到现在的八十多元,扣除物价因素,洛川果农的实际收入每年都在下降,至少十年期间没有增加
这就是洛川苹果发展的现状可是我们的县级主要领导没有忧患意识,不去思考怎样带领洛川人民从苹果的单一经济中走出来,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不去探索一条怎样使洛川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是满足于目前的虚假繁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津津乐道地躺在苹果树下欣赏着什么“苹果文化”苹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可能连我们的领导也无法说清
二品牌符号,当官之道
笔者并不否认苹果文化,认为苹果文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跟饮食文化茶文化黄土文化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一样,是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并不是某一个领导人发明的专利
公元年金秋,我应邀参加县上一个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第一次听到苹果文化这个名词时有一种鲜感,听领导作报告甚至还有振奋,记得领导说过,我们现在有优质苹果这个品牌,我们还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就叫做“苹果文化”不是原话紧接着县上就成立了可能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以苹果文化为专题的洛川县苹果文化研究协会,会长由省上的一位文化名人兼任,顾问的名字一长串,全是一些中央省市领导或者名人
其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符号跟品牌同样重要,通过文化宣传提高洛川苹果的知名度,对开拓苹果市场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领导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花巨资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北京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邀请名人写文章出书出画册,大肆渲染“洛川苹果文化”之后又在西安成立了西安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听说还在上海深圳延安等地成立了所谓的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同样又广邀名人到会捧场县里当然也有不少追捧者领会领导意图,大肆宣扬现任领导独具慧眼有开拓精神一时间有关苹果文化的宣传甚嚣尘上,大有压倒一切之势奇怪的是,我们有些省市甚至中央领导都在不痛不痒地发表言论写一些吹捧文章替苹果文化鸣锣开道,好像苹果文化真成了什么鲜事物伟大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洛川县的大地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星
少数人盲目地吹捧,多的人陷入思考现任领导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所谓的苹果文化研究协会究竟研究什么研究出了什么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机构还是徒有虚名成立这些协会时究竟花费了多少资金能不能给全县人民一个交待是为洛川人民谋福祉还是在作秀为什么不去实实在在地干一实事,做一调查研究,亲自下到基层去了解一下果农究竟在想什么有什么实际困难需要解决为什么不在科研上下一番功夫,解决苹果园的改造问题苹果腐烂病每年都在蚕食着我们的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