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唐朝那些事儿》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唐朝那些事儿 () >> 第一百五十六章【下诏书】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15124/

第一百五十六章【下诏书】(3/3)

p>

因此,苏绰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苏绰说,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人之所以异于木石qín_shòu者,以人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然而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心容易随教育而变化。

如果教育百姓敦厚朴实,那么百姓必质朴率直;反之,如果教育百姓肤浅轻薄。那么必然形成肤浅轻薄的风气。肤浅轻薄是使国家衰亡败坏的风气,质朴率直是淳厚平和的风俗。

衰亡败坏则祸乱迭出,淳厚平和则天下安定。因此,国家的治乱兴亡,无不由教化而起。既然教化如此重要,为什么没有引起当政者的注意呢?苏绰对此做出了解释。

现实情况是,世道衰颓已有数百年之久,自正光年间六镇暴动而开始的天下大乱也已将近二十年,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民众们看不见德行的作用,他们目之所及只有战争和动乱,同样,为官者不懂如何去教化百姓,只会用刑罚简单粗暴地管理民众。

后来魏祚西迁,国家刚刚开始复兴,天下未定,战祸加上饥荒,在这种形势下连国家所采用的各种制度都是匆匆创立,大多因陋就简属于权宜之计,由此导致礼让之风不兴,陈旧风俗未改。现在年景转好,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实施教化的时机到了。

因此,各刺史、太守、县令、三长,都应该洗心革面,贯彻落实朝廷的旨意,教化百姓。为了指导大家行教化,苏绰向各级官员们解释了教化的含义。什么是化?

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向善,而邪伪、嗜欲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即潜移默化。什么是教?刺史、太守、县令、三长们教导百姓行孝悌、仁顺、礼义,使民众慈爱、和睦、敬让。有了慈爱就不会抛弃亲人,和睦就不会与人结怨,敬让就不会起争执。三者具备,那么王道可成了。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无不由此。

这就是治国大道。苏绰的教化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化把德治同法治有机结合,引导百姓把遵纪守法止恶行善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让我做转化为我要做。教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按照苏绰的论点,实施教化的前提是官员们能够清心修身,具备教化百姓的能力。

官员有了教化百姓的能力,还需要教化百姓的条件,如前所述,百姓们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考虑教化的事,如何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呢?

这又涉及到经济问题,苏绰把它归纳为尽地利,发挥土地的作用,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产量,多产粮食布帛,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让人们饿着肚皮空谈礼义廉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主动地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苏绰出台了西魏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第三条:尽地利。(西魏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苏绰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吃饱穿暖是第一需求,吃不饱就感到饥饿,穿不暖就会感到寒冷,犹如百姓衣食不足却要他们去行礼让,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古代的圣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首先要让百姓衣食富足,然后对百姓进行教化。如何让百姓吃饱穿暖?要做到这点,就是让土地发挥最大的能力,牧守令长要做好劝课农桑。

为什么各级官员要劝课农桑,难道百姓们自己不会主动去春耕秋收吗?苏绰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认为老百姓愚钝,智慧不足,一定得等到有人劝说和教育,然后才会尽力去耕种,这项任务各级官员们责无旁贷。

苏绰在诏书中引导各级官员说,百亩之田,一定要经过春耕、夏种、秋收,供冬天食用,前三项缺一就要饿肚子。所以先王的劝诫道:一个农夫不耕作,天下必然有因此挨饿的人;一个农妇不织布,天下一定会有一次受寒的人。


状态提示: 第一百五十六章【下诏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