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偷袭的敌人(2/3)
炮火压制。这一次也是如此,这些小炮没打几下,就被我军炮火制止住,不得不找地去躲藏。没有了炮火支援,进攻的越军只能靠自己了。
这些向前爬的越军,在距离我军阵地较近时,忽然挺起身,奋力向山顶投掷。
此时,也不管是投什么,只要投出即可。
一时间,这十几个光着膀子的越军敢死队员们,个个是轮着胳膊,玩了命地朝高地上投。
投掷远的,手雷则掉进我们的战壕,近的,便滚在壕沟外爆炸。
爆炸声在高地前响成一片。
不过也好,越军这一投弹,终于使射过来的子弹密度有所减弱。
战士们一看机会来了,便挺身把枪举到壕沟外,朝着攻上来的越军便是一阵扫射。
距离又近,投弹的越军又把山坡上射击的敌人视线挡住,正好为我军战士打击敌人提供了条件。
于是,山顶上的枪声再次激烈响起。
枪声和爆炸声裹在一起,顿时让双方人员的伤亡比例加大。不仅是敌人有伤亡,我军也是不少。
激烈的战斗继续进行。有些战士虽然把敌人射倒,可还是被飞过来的弹片击中。
可我们的这些战士们,明明知道挺身射击危险,但他们还是要这样做。因为不这样做不行,如果不把这股敌人打下去,敌人就会借着手榴弹轰出来的血路,杀上山顶。
这个时候,战士们都杀红了眼,没人怕死,即不怕敌人扫射,也不怕手雷爆炸,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把敌人打下去。
正面的战斗越演越烈,双方拼死博杀,暂时出现了僵死状太。
这时,西侧山角下终于有了动静。
一伙越军借着高地下端的高草掩护,悄悄向这里运动着。
在这里行动的越军,头戴用树枝和蒿草编织起来的伪装帽,身披伪装衣,跟蛇一样逶迤而行。
由于蒿草够高,密度够大,加之越军行动诡秘,直至越军行动到山角下,我军哨兵楞时没发现。
虽然没发现,但我军在这里也是有准备的。刚才我们不是说过嘛!吴江龙龙已经在这里安排下了六个人。
这六个人没有在土坎的悬空处修筑工事,而是朝后退了十几米。按着一般战术原则这是对的。目的也是不让山下的敌人朝这打冷枪。
如果在山崖边上修筑工事,只要人员一起身,势必会被下方的敌人看见。
现在可不是什么手持大刀、长茅的冷兵器时代。只要对方看见你,距离够的上,那就极有被打冷枪的可能。所以,防止敌人进攻,还要选择最佳地点。
因此,这道防线就设在了这。
光在这等着也不是办法,也得有哨兵观察山下动静。只要敌人到了山下,我们不仅要有准备,甚至也可抽时间,冷不丁地揍敌人一顿。正是抱着这个目的,在崖头上也安排了一名哨兵。
担任哨兵的这名战士不能说不用心,也不能说眼睛不够使,怪就怪在越军动作太娴熟,运动太诡秘,到了山下之后,我们的哨兵都没有发现。
这伙越军到了山下后,一名指挥官也发现了我军的这名哨兵。为了不引起其他人警觉,越军决定先把这个哨兵干掉。
其他越军伏地不动,由一名越军做诱耳,把哨兵注意力引过来。
这个越军伏在地上,用手将身边草丛轻轻晃动,目的是引哨兵露头。
虽然这里的风比较缓,但高草在微风吹拂下还是动的。这名哨兵突然发现一处蒿草与其他地方不同,不仅晃的快,而且草根处也有异常。为了弄清情况,这名哨兵把头探了出来,挺起半拉身子,向这里观察。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名越军悄悄在草丛中举起加了消音器的狙击枪。
只听“噗”的一声,担任哨兵的我军这名战士一头栽下了悬崖。
这名战士身体一落,二十几名越军便忽拉一下子从草丛中蹿出来。一个个飞奔着接近悬崖,然后开始攀登。
虽然说,在那个年代登山运动还不怎么流行。但攀登这门学问,早就在各国兵种,特别是特种兵部队中当做重要科目布置下去。所以,攀登悬崖,对于军队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
越军也不例外,打了这么多年仗,又长期在山岳丛林中,他们岂能不会这一招。
只见上来的这些越军们,有的徒手,有的丢绳子,转眼之见,有几个就攀到了半山腰。
山顶上,负责守卫这一地区的班长魏学常,一抬头,不见了放哨的战士,心里顿觉不妙。于是轻声喊,“巩海,巩海”
别看是守在山顶,这里也有蒿草,也有土棱。巩海在这担任哨兵时也要隐蔽。因此,没有特意注意他的话,也很难发现他在哪里。
魏学常没有看见他,还以为他是隐藏到什么地方了,所以想用声音先把他喊出来。
可是,喊了两声之后,楞时没人答应。魏学常就觉出情况不妙。告诉其他四人,“注意前方,敌人可能上来了。
魏学常话音刚落,便见有一个越军已经攀上山顶,露出了脑袋。
魏学常大喊,“敌人上来了,打。”
话一出口,率先朝着这个越军就是一枪。
一枪过去之后,也不知打到没打到,反正越军的脑袋是不见了。
越军的脑袋是不见了,可看到的,却是越军丢过来的手雷。
魏学常见敌人扔手雷过来,立即觉察出危险。大喊,“防止投弹。”在喊声的同时,他把身体迅速向下伏。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