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1/3)
卯时,上京城城门大开。早就等在了城外的商贩们挑着担子排队进城摆摊售卖,一下子让半醒的上京城热闹起来。
集市上的繁忙嘈杂一如往常,朝堂上也在每天不落的上演着勾心斗角的好戏。几位分属不同派系的大臣,为了各自的利益争的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一个个丝毫看不出平日里豁达客气的斯文样儿。
今上身体不好,说几个字就要喘上一喘,句子说的长一点就要咳上半天,所以朝堂上各位大臣很少听到这位少年君王发表什么长篇大论。多是靠在龙椅上听着底下的各派纷争,最后争到场面失控再出来做个决断。
要说这如今这朝堂上,权势最重的还是陛下的堂弟定安王和三位皇叔平王、顺王、泰王了。
当年先帝文帝昏庸不理国事,全靠上一任定安王代理国事,才没让大周亡了国。上一任定安王跟先帝同为明帝嫡子,明帝爱重池皇后,后宫中池皇后一人独大,先后为明帝接连生下两名皇子。后来三皇子平王出生时先帝已经十五岁,早就坐稳了太子的位置,所以当年先帝登基时倒是没遇到什么波折。
明帝本因为长子平庸而次子又太优秀而起过废长子立次子的想法,但是先定安王跟明帝直言自己原为贤王辅佐兄长。明帝叹了叹气,想着长子虽然平庸但听得进别人的劝告,又对弟弟十分疼爱,想来也不会做出兄弟相残的事。便下了旨意封次子为定王、三子为平王、四子为顺王、五子为泰王。还顺着池皇后的意思,将她娘家的侄女和外甥女分别指给两个亲儿子,希望他们的关系能更密不可分。
本朝王爷受封后,论理要去封地就藩。但是池皇后舍不得小儿子,再加上明帝想着长子继位后,还需要次子辅助,三个小儿子又年龄尚幼构不成威胁,便将就藩的话题搁下不提。
没想到明帝还没来得及将三个长到半大的小儿子发配就藩就染了重病。
后来明帝跟池皇后先后去世后,文帝继位后却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再复当太子时的谨慎小心。而是在宫中大开丹房招揽四方方士,蓄养男宠。加封自己的弟弟定王为定安王后,就把前朝之事全都扔给弟弟,自己整天沉迷丹药和男宠们取乐。
后来文帝误服丹药暴毙身亡,年仅十四岁的今上继位。
文帝喜好男色,这唯一的儿子还是朝臣们逼着生出来的。文帝昏庸不理国事,好在有定安王前朝也没出过什么大事,朝臣们对文帝的要求一降再降,最后就巴望着文帝赶紧生下一个继承人然后爱干嘛干嘛让他们眼不见心不烦,甚至还有不少朝臣心里想着定安王什么时候造反就好了。
可惜定安王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完兄长又辅助年幼的侄儿。直到六年前一场离奇的大火,定安王在王府中葬身火海,朝堂一时大乱。没了前头出身、地位都比自己显贵的兄长的压制,平王、顺王、泰王纷纷冒出头开始招揽实力。朝中大臣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递投名状。
四年前,平王逼迫今上立辅政王辅佐朝政,顺王、泰王不拥护也不反对。各个都想着让平王当了这个出头鸟,坐收渔翁之利。一时朝堂上忠心进谏的大臣都被打压流放,再无人敢言。
小皇帝诺诺不敢言。眼看三位王爷就要得偿所愿,养了两年伤的定安王却突然穿着大红色的朝服站到三位叔叔身前,驳斥了平王的上奏,怒斥他别有用心。
当年先定安王薨逝后定安王世子承了王府的爵位,可惜定安王世子在王府的大火里受了重伤一直在家疗养,两年没出过府也没见过外人。
开始外面传言定安王世子怕是容貌已毁,身体残缺再无法上朝堂议事,不少人都大呼可惜,替幼年就早有才名的定安王世子可惜不已。后来朝堂上人员更迭,三位王爷又争的颇凶,一时间朝中大臣们忙着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时间久了,只有一些忠心的臣子会看着如今的乌烟瘴气感叹当年定安王在时朝政是多么清明,倒是忘了如今定安王府其实主人尚在了。
自那次之后,定安王正式进入朝堂参与议事,当年依附先定安王和未被三个王爷收买的保皇一派的大臣都为定安王马首是瞻。
按理说如今朝中势力四分天下,平王、顺王、泰王占着辈分长,定安王占着地位尊,朝堂争斗中理应是互有胜负互相牵制的。可惜今上与先帝一样,往往朝堂上几股势力吵得不可开交就等皇帝评判的时候,今上咳嗽几声总是挤出虚弱的一句:“都依定安王所言。”
平王、顺王、泰王恨到不行,不得已相互合作,但互相之间又少不了牵制防备。定安王有皇帝做靠山,哪怕这位皇帝再没有威望再不令人信服,只要他坐在那三尺高的龙椅上,三位王爷就只能低头遵旨。
今个儿朝堂上争的则是江南河道的监工。谁人都知这是个肥差事,指缝里随便漏漏就是几百万两,几派势力都势在必得,争先推荐夸赞自己的人,攻讦对方的人选。
今上斜靠在龙椅上,不时捂着嘴咳两声,端起杯子润润嗓子,看着在争论不休唾沫横飞的场景里依然不动如山的一个人微微出神。那次大火之后两人关系疏远了不少,他一直想找机会修复却不得其法。
定安王赵儒骥不用抬头也知道看着自己的人是谁。虽然颇受轩帝的信任,但赵儒骥从不敢掉以轻心。他跟今上并非亲兄弟,除了小时候有些相处也没什么过命的交情。在他看来,帝王异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