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迁都之争(二)(1/2)
这次被抓的八人中,都是反对迁都的人,其中五人是其中的骨干份子。
次日,皇帝收到小山堆一样的反对和抗议奏折,其中内阁次辅钟奇的言辞最为激烈,甚至扬言大明将彻底跌入了黑暗,太祖皇帝的基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很多大臣私下串联,准备和皇帝死磕,首辅李炳秋奉命保持沉默,他们连皇帝都不怕,自然就不会怕这个首辅。
第二次朝会上,朱明复在耳朵里塞了两个棉花球,由于小林子“伤势严重”,他现在身边站着的是最恐怖的王真。
但大臣们都知道建文一朝一向尊重文官,至于洪武时庭杖之类的更是不可能,所以尽管有王真在场,但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文官的地盘——朝堂啊,所以他们个个都像斗鸡一样,伸长了脖子哇哇叫,只有李炳秋闭着眼睛打瞌睡,沈孝成则请假未参加。
一个时辰后,朱明复偷偷拔下棉花球,笑眯眯得说:“各位大臣公忠体国,朕一向知道,既然这次迁都既然反对的人这么多,那朕就再考虑一下吧。”
群臣一时没反应过来,都呆在那里了,本来他们准备今天说到天黑的,而且他们安排了两个身高眼尖的大臣专门盯着皇帝,防止他像上次一样遁走。
胜利来得有点意外了,群臣都在犹豫要不要喊一下那句万金油式的“皇上英明!”。
“恩,各位既然不说话,那就退朝吧,朕保证以后不谈迁都了,除非大家要求朕迁都啊,哈哈!”
“皇上,我们反对迁都的决心绝不改变!”“对,绝不改变!”,“海枯石烂,绝不改变!”“山无棱,天地合,绝不改变!”
“好好好,那就散了吧。”朱明复笑着出门了。
百官楞着看着这位变化多端的皇帝走了。
百官回去开小会研究,一致认为皇帝此举肯定有鬼,但又想不出皇帝的“鬼”藏在哪里。
三天后,这个“鬼”跳出来了。
一个惊天的消息发布了,皇帝通过大都督府发布《紧急征集军户戍边西域令》。
皇帝说鉴于前期中亚的大移民,造成了中亚地区人口的空虚,皇帝决定从征集军户前往中亚垦殖戍边,这项工作关系国防,请大家严格遵行,如遇阻挠着,一律严惩。
本来这也是个和文官集团关系不大的军事决策,不就是找些人过去当兵吃粮嘛,又不是让官员自己过去。
但问题在于征集的军户数量竟然是三百万人,征集的区域就是直隶、湖广、浙江三省人口密集之地。
当时明朝的人口只有六千万,竟然要一下子移民三百万,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二十分支一,江南人口的六分之一啊。
但军务方面的事情,根据规矩文官是无权干涉的,这就是朱明复军政分开的好处,他在政务上必须处处照顾文官的脸色,在军务上却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官们不知道的是就在命令发布前,东厂、锦衣卫、军调局,在近卫军的护卫下已经大举出动,奔向了他们在南京城内的第一波目标。
当文官们下班坐轿回家的时候,发现根本就没有下人像往常一样来迎接,也没有人来开门。
他们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刻薄的待遇,从来也不允许自己的官态受到这种挑战。
在那个傍晚,崇安坊这个官员聚集区内响起了不间断的吼叫声,就像深夜的森林里一群野狼在叫春。
咆哮过后,是一阵女声的哭闹声,以及这样的话语,“老爷啊!家里出事了!”,“老爷啊,下人都没抓走了!”,“老爷啊,这可怎么办啊!”
好不容易,官员们才明白事情的原委:从上午开始,大批士兵到了这里,将他们家里的奴仆全部抓走,充做军户去了。
他们这才明白皇帝为什么说:除非你们让朕迁都。
原来皇帝想通过这手,逼他们就范。
……
“哼,皇上也太小瞧我们读书人了!”钟奇拍案到。
下班后,官员门聚集到崇安坊内阁次辅钟奇家中,李炳秋是老滑头,所以文官们有和皇上抬杠的事情都是找钟奇商议的,钟奇也一向敢说话,而且不管他怎样直言无讳,皇帝都不会拿他怎么样。
“钟大人,这可怎么办好啊,家里现在只剩下几个丫鬟了!”大理寺的赵少卿愁眉不展。
“钟大人,下官本来还有四个轿夫,可刚到家听几个婆娘唠叨一会,四个轿夫转眼也不见了,然后门上贴了‘参军光荣’的大字,哎……”
“钟大人,在下有几个很俊的小厮也不见了,你知道我没有他们可是一晚也睡不着的啊!”礼部朱主事说道。
“哼,朱大人,这事情你还好意思说,我看皇上这手虽然见不得光,却未必不是坏事,诸位大人在家的日子也太悠闲了点,事事都要人伺候,还要小厮陪睡,这哪点有圣人弟子的样子,怪不得东厂的老是说我们徒有其表,不如太监忠心办事,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我看让大家过过简朴的日子也好!”
钟奇侃侃而谈,他作为真正的清流,对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介意,因为他家里只有一个看门的老头和两个丫鬟,顿顿吃青菜豆腐(他老婆有朱明复特供的鱼肉,但钟奇坚决不吃),自然无法理解众官员的巨大痛苦。
“钟大人,言之有理,但是皇上这般作践我们,分明是看不起天下读书人啊,也似乎没把钟大人当回事啊,如果你不出来讲话,这大明的天下今后要成为王真那阉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