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拓拔野(1/2)
拓拔野,现在拓拔氏部落的首领,羌族大族长,羌族的神。
少年时代的拓拔野,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带百余骑兵,自乘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三盖相随,左右簇拥,煞是耀武扬威。
他幼读诗书,对兵书更是手不释卷,专心研读,优倾心于治国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帝国边将曹玮,早想一睹拓拔野的风采,但总不能见到,后派人暗中偷画了拓拔野的图影,曹玮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勇也!”
拓拔野成人后,对于先辈称臣于帝国,特别是依赖帝国的恩赐而改变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十分不满。
父亲对他说:“吾久用兵久疲矣,吾族三十年衣年锦绮,此秦恩也,不可负!”
拓拔野反驳父亲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
李拓拔野崭露头角是三十年前,宣德二年,进攻张掖的回鹘族的战争,这年拓拔野二十四岁。以张掖为中心的回鹘人和占据南部的吐蕃都是帝国得以联络而挟制羌族的盟友,拓拔野之父为了使羌族得以巩固和发展,首先采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战略,并由其子拓拔野担当西攻的重任。
拓拔野接受了西攻回鹘的重任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使回鹘可汗来不及调集兵力,张掖治下的固城即被攻破。此后,相继降夏。拓拔野由于这一显赫战功而被其父册封羌族继承人。
接着拓拔野又按其父意图,在率军回师途中,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乘势突破吐蕃 ,一举成功。
突袭的成功,不仅使羌族的势力扩展到河西走廊,也使年轻的李拓拔野赢德了荣誉。 宣德八年十月,拓拔野其父病死后,李拓拔野以继承人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军事才干以及显赫的战功,取得了羌族的最高统治权。
此时,羌族所控制的领土“东尽金城,西界玉门,南接风云帝国,北连张掖”,“方二万余里”,
事实上已形成了在大陆西部与大秦帝国、风云帝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拓拔野继位后,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增强羌族内部的团结,争取贵族上层和广大羌族部落人民的支持。
首先抛弃了隋、秦王朝赐封给其祖的铁姓、杨姓,拓拔野自以为祖宗为鲜卑拓拔,为了怀念祖先,保持旧俗,他率先自秃其发,剃光头,并穿耳戴重环饰,以示区别。同时强令羌族部族人一律“秃发”,且限期三日,有不服从者,任何人都可以处死他。一时间,羌族民众争相秃发。
宣德十四年,拓拔野在绕城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绕城的布局,仿照大隋帝国都长安、大秦帝国都东京。
虽然这个时候羌族在名义上归帝国所统治,但实际上羌族已成为一个独立政权,只不过帝国不愿意承认罢了、
拓拔野在地方分别设州、县。对羌族文武百官的服饰和官民服饰分别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措施,进一步推进羌族社会内部日益增长的封建关系,同时也适应广大新占领地区的统治的需要。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拓拔野深知他占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广大地区后,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严格的兵制,对内统治和对外防御都将失去保证。为此,在原有军事组织的基础上,随着疆域的扩大,拓拔野进而将十二个部落武装改变为十二个军事行政区,分别在各驻地置十二监军司,诸军兵总计五十万。
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贵戚豪右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伺禁官等数十员,羌族人,汉人都可以充任。
同时拓拔野从出身豪族而擅长弓马技术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五千侍卫亲军,由拓拔野亲自掌握。
拓拔野致力于加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吸收中原先进的经济体制,改变羌族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分不开的。
拓拔野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础上,又修筑了长达200余里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之为“拓拔王渠”。
“拓拔王渠”等的修筑,使绕城周围成为羌族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拓拔野还在羌族机构中设置“农田司”以管理农业。羌族历来以畜牧业为其经济基础,在拓拔野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更为雄厚。
著名的“羌族马”及其他牲畜和畜产品是羌族族与帝国地区进行贸易交换的主要商品。频繁的战争,大量消耗和损失牲畜,没有畜牧业的发展也难以维持。正因为畜牧业在羌族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拓拔野十分重视,为了使本民族的传统经济继续得到发展,设立了专官全国畜牧业的群牧司。
拓拔野不仅是一个十分有头脑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作战时,多针对客观情况指定战术,,为了争取作战的胜利,拓拔野不惜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用谋略取胜。每战或诱降,或诈降,或行间,或偷袭,或设伏。
上一次方树梁出兵武威,拓拔野之所以派帮相助,其目的就是伺机占领凉州,然后约谋正式独立。
哪知道方树梁是一个废才,二十万羌族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如果不是这二十万大军是临时组建的牧民,拓拔野就是连哭都没地方哭。不过就是如此,拓拔野在羌族的威望大幅度降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